上接:2018年奶牛產業技術發展報告(1)
3.4 牛奶質量監控和乳制品加工技術進展
●牛奶及奶制品藥物殘留檢測技術
一些操作簡單、檢測限低的新方法應用于原料奶的質量安全檢測。Ansari等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法-熒光檢測法分析巴氏殺菌牛奶中黃曲霉毒素M1;Kaleem等建立了納米球包埋整體共軛物快速檢測牛奶中微量三聚氰胺的方法;Aqda等研究了氧化石墨烯淀粉基納米復合材料結合高效液相色譜聯用紫外檢測器(HPLC-UV)檢測磺胺類和頭孢類抗生素含量的方法。在嬰幼兒奶粉檢測方面,Draher等研發了高效液相色譜聯用質譜檢測器(HPLC-MS)的分析方法,精確表征和量化了磷脂和鞘磷脂在母乳中的含量,為嬰幼兒配方乳粉中合理添加磷脂和鞘磷脂提供了參考依據。
●液態奶及乳制品加工業進展
新產品和技術開發仍是液態奶及乳制品加工研究重點。2018年學者更多關注將益生菌、益生元和功能因子等活性物質應用于酸奶,例如添加靈芝種子和β-葡聚糖的酸奶、添加石榴皮和蜂蜜的酸奶、添加植物混合物的降血糖酸奶、輔助降糖的干酪乳桿菌酸奶。益生菌奶酪的快速發展是2018年國際奶酪市場的亮點。雙歧桿菌作為輔助發酵劑加入干酪制作工藝中,制備的QuesoBlanco干酪具有調整腸道菌群和增加短鏈脂肪酸的功能。
4 國內奶牛產業技術研發進展
4.1 繁殖與育種技術進展
●奶牛芯片檢測技術在奶牛養殖和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
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王雅春團隊與北京畜牧總站等研究團隊合作研發了用于同時檢測奶牛8種常見遺傳缺陷基因位點的小芯片及檢測試劑盒的專利產品,實現多個位點同時檢測,為逐步降低和清除奶牛群中已知有嚴重危害的遺傳缺陷基因提供了技術手段;結合奶牛乳源金黃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和奶牛抗乳房炎/隱性乳房炎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農業大學王雅春團隊定制了含有TRAPPC9等7個基因的20個SNPs標記的用于檢測奶牛乳房炎抗性的小芯片-華牛I號、華牛II號,為選育更健康、適應范圍更廣的種牛提供服務,目前已在北京首農畜牧、河北、遼寧等地奶牛養殖場推廣應用,效果良好。
●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工作成效顯著
2018年全國奶牛性能測定的參測規模奶牛場有1606個、參測奶牛數量達129.7萬頭,參測奶牛的平均日產奶量達29.7kg,較2017年提高0.7kg,平均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別達到3.86%和3.34%,平均體細胞數為26萬個/mL。中國荷斯坦牛品種登記規模繼續擴大,新增登記種公牛369頭、母牛17萬頭。2018年奶牛體型鑒定工作不斷完善,全國備案體型鑒定員226名,34名通過考核的體型鑒定員獲得上崗執業證書,2018年新增鑒定奶牛3.8萬頭,為奶牛群體改良提供了數據基礎。
4.2 飼料與營養技術進展
●碳水化合物營養
國內碳水化合物的研究集中于飼料預處理、營養價值預測模型建立、碳水化合物在瘤胃的微生物降解和發酵途徑及其干預措施等。面對進口苜蓿價格居高不下的現狀,韋子海等研究發現,補充糖蜜的玉米秸日糧能夠改善日糧飼料轉化效率,降低瘤胃氨態氮(NH3-N)濃度,減少尿氮排放,改善氮的利用效率,與含苜蓿日糧相比可降低單位奶產量的飼料成本。趙連生等整理了27篇有關奶牛碳水化合物營養的研究,發現飼糧中性洗滌纖維(NDF)與淀粉比值每增加1,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產奶量、乳蛋白產量和乳糖產量分別降低0.81、1.36、0.06、1.50kg,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別增加0.11%和0.07%。
●蛋白質與氨基酸營養
蛋白質營養主要圍繞乳腺基因表達展開。乳腺細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細胞內炎癥因子基因表達升高,乳蛋白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而添加苜蓿素能夠抑制乳腺細胞內炎癥因子基因表達;無LPS刺激下,添加苜蓿素能夠提高乳腺細胞活性并促進乳蛋白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Lys(賴氨酸)濃度為1.0~2.0mmol/L時,有助于對促進乳腺上皮細胞(BMECs)乳蛋白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
●脂肪營養
脂肪對于奶牛胃腸道發育、提升飼料消化率等方面有促進作用。含高濃度棕櫚酸和油酸的棕櫚油脂肪粉完全替代全部乳脂,會減緩哺乳期犢牛胃腸道發育。補充棕櫚酸可增加NDF消化率、乳脂肪含量和產量以及飼料利用率。奶牛乳腺上皮細胞外源添加長鏈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后均能夠顯著抑制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基因的表達。
●奶牛營養與環境
國內學者對于氮和甲烷減排做了很多探索。飼糧中添加牛至油和過瘤胃保護性賴氨酸(RPLys)可以降低奶牛氮排泄。飼糧中添加葡萄原花青素、茶皂素、殼聚糖、植物酚類和蕓苔屬等植物提取物可通過改變瘤胃發酵模式和微生物區系,降低奶牛甲烷排放。
●后備牛飼養
新生犢牛主要圍繞促生長方面開展研究。郝麗媛等研究發現補充蛋氨酸鋅可以有效促進犢牛生長,降低腹瀉率;而補充氧化鋅則有助于提高犢牛的免疫功能。張衛兵等研究發現飼糧中添加白藜蘆醇和血根堿分別提高了犢牛180日齡體重和體高,均具有改善犢牛血清抗氧化指標的效果。任春燕等研究發現15~112齡犢牛開食料中NDF水平為19.91%時,有助于提高犢牛的體增重和屠宰性能,促進內臟器官及胃腸道的發育。
4.3 奶牛常見病防控研究進展
●傳染性疾病
在傳染病檢測方面,袁穎嫻等發現基于結核菌素與特異性抗體CFP10/ESAT6的牛γ-干擾素(IFN-γ)釋放反應,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準確度與特異性,是一種有效的檢測方法。在傳染病防控方面,自《國家布病防治計劃》實施以來,各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2018年多地對布病防控效果進行評估工作。
李乙江等發現,FMD滅活病毒配合枯草芽胞桿菌,通過噴鼻氣霧免疫牛可以激活良好的FMD特異性牛呼吸道黏膜免疫應答及系統免疫應答。王丹陽等證實訶子、矮紫堇、甘青烏頭3種藏藥在體外具有抗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作用效果,矮紫堇直接殺滅效果最佳,且優于利巴韋林。
●常見普通病
在乳房炎檢測方面,葛影影等研究發現,奶牛血清免疫指標、生化指標與乳房炎的發生具有相關性,特別是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8(IL-8)、白蛋白(Alb)水平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性的顯著變化與乳房炎的感染和發生關系密切。在乳房炎防控方面,李世宏等研究發現,雙氯芬酸鈉是第二代強效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解熱和抗風濕等療效,在歐盟已被批準用于豬和牛;試驗表明,奶牛使用氯芬酸鈉注射液,用法用量為每天1次,連續給藥3d,推薦棄奶期為6d,可降低機體病菌耐藥性和減少抗生素殘留,臨床治愈率和有效率為65%和80%。在酮病防控方面,劉漢根等發現,高產奶牛圍產期TMR日糧中補充過瘤胃保護復合B族維生素100g/牛·d對干物質采食量、酮病發生率、淘汰率和產奶量具有顯著改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奶牛場經濟效益。
4.4 牛奶質量監控和乳制品加工技術進展
●牛奶及奶制品藥物殘留檢測技術
在液態奶安全檢測方面,學者建立了準確率高、重現性好的檢測新方法。趙超敏等利用HPLC測定液態奶中牛磺酸含量和壬基酚殘留量,朱華東等利用解旋酶恒溫基因擴增方法快速檢測酸乳中的醋化醋桿菌。在干乳制品營養成分及安全性檢測方面,陳秀明等利用紅外光譜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可同時檢測嬰幼兒配方粉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水分、灰分及能量等主要成分的營養水平;王浩等建立了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配方粉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等成分的殘留量。
●液態奶及干乳制品加工技術
功能性酸奶和復合酸奶的加工成為2018年度研究重點,百香果胡蘿卜復合型酸奶、苦蕎雪蓮果酸奶、銀耳多糖低脂酸奶、太白貝母粗多糖酸奶等產品陸續被開發出來,豐富了酸奶市場。干酪加工技術和品質改良方面是國內干酪領域的研究熱點。李博等利用超高壓處理增加低脂半硬質干酪中水分,降低干酪硬度,增加酯類風味物質含量。馬春麗等用KCl部分替代NaCl制作低鹽切達干酪加工,提高了干酪的風味并改善了品質(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