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在實踐中,豬群經過免疫接種后有時候還會發病,這就是免疫失敗。在實際生產中,造成免疫失敗的因素很多,我們應當盡量避免。
1 疫苗因素
市面上的疫苗質量參差不齊,應盡量選擇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大廠家生產的疫苗使用。疫苗的運輸和保存必須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上的要求執行,如凍干活疫苗一般在 -18℃低溫冷凍條件下保存,油佐劑滅活苗一般在4~8℃冷藏條件下保存。運輸時應把疫苗裝入盛有冰塊的保溫瓶或保溫盒內運送。滅活疫苗在寒冷季節要防止凍結。凍干苗使用前要檢查包裝的真空度,一般用注射法檢查。即在稀釋凍干苗時先排出針管中的空氣,當針頭刺穿瓶口膠蓋后,不加外力針管活塞能將一部分溶媒自動注入,此為真空度良好。有些病原的血清型較多,并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缺乏交叉免疫作用,而疫苗是針對引起該病的最主要的幾種血清型,并不能抵抗其他血清型的感染。毒( 菌 ) 株變異、超強毒 ( 菌 ) 株的出現及感染與本地流行毒 ( 菌 ) 株不同,或有別于疫苗株所保護的范圍都會引起免疫失敗。
2 免疫程序因素
免疫程序的制定應建立在對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豬群種類和生產情況等方面的調查研究以及免疫抗體或母源抗體監測的基礎之上,制定適合本場特點的免疫程序,并非免疫的種類越多越好,不能將書上或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
(1)母源抗體的影響。母源抗體可使仔豬得到被動保護,但是母源抗體較高時不但可消滅侵入的相應病原,也能殺死活疫苗,因此只能等到母源抗體消退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接種免疫。
(2)抗原競爭( 免疫間的相互干擾 ) 。某些疫苗同時接種,機體對其中一種抗原的免疫應答有可能較低,因此為了保證免疫效果,對當地比較流行的傳染病最后單獨接種,同時在產生免疫力之前不接種對該疫苗有拮抗作用的疫苗。實際操作中應盡量避免使用聯苗,因為單純針對一種病來說,單苗的效果遠比聯苗強。
(3)加強免疫間隔時間的確定。同一類疫苗經過二次或二次以上免疫后,所產生的抗體維持時間較長,達到的抗體水平較高。重復免疫的時間間隔是根據抗體的維持時間來確定的,一般最短的間隔時間不得少于14天。有人認為免疫次數越多,間隔時間越短越好,但其結果是容易引起免疫耐受,反而達不到理想效果。
3 疫苗使用不當
(1)接種方法不當。如肌注接種時打“飛針”,疫苗根本沒有注射進去或注入的疫苗從注射孔流出,造成疫苗接種劑量不足。選用針頭不合適造成注射部位過淺,疫苗進入脂肪層難以吸收。
(2)疫苗劑量不當。包括疫苗稀釋濃度不當和計算劑量不當,結果造成疫苗接種劑量不合適。如果接種疫苗劑量過大可導致機體發病、免疫麻痹、過敏,劑量過小,則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水平不理想。
4 營養因素
飼料中營養成分不全面或不平衡都會使機體免疫應答能力降低,所以在選擇飼料時不要只看表面價格,要注重性價比,一方面考慮轉化成本,一方面要考慮飼料質量對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影響。飼料霉變產生的的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能損害豬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抑制,使機體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降低。
5 毒物因素
接種病毒苗時,飼料中添加了抗病毒藥物,容易造成免疫失敗。飼料中添加某些藥物會影響免疫應答反應,如藥物氯霉素、磺胺類和糖皮質激素( 地塞米松 )會影響免疫效果。因此接種疫苗時注意用藥是否影響抗體的產生。一般而言,活菌苗免疫接種的同時不能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免疫前后兩天內不能對豬舍消毒。
6 免疫抑制病
藍耳病、豬流感、豬環狀病毒病、偽狂犬病和豬瘟等疾病都能損害豬體的某些免疫器官,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所以豬群發生過或隱性感染這些病,在進行疫苗免疫后一般效果較差。
7 環境因素
溫度、濕度、密度、通風和有害氣體濃度等環境因素,閹割、運輸、轉欄、換料、用藥及注射等,這些因素都會對豬只產生應激反應,對豬體的免疫系統造成抑制,從而影響免疫應答的產生。為豬提供良好的環境,能夠大大減少發病機會,即使抗體水平不高也可能得到保護。如果環境差,環境中有大量的病原體,抗體水平較高的豬群也存在發病的可能,這就是現在提得比較多的“養重于防”。
(楊兵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農牧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