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羊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布魯氏菌。該病的傳播范圍較廣,傳播速度較快,既影響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也損害了人體健康。所以,為了盡可能降低牛、羊布病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必要加強相關研究,了解其流行病學特征,掌握其致病機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牛、羊布病的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在多種傳播方式的作用下,既可致牲畜致病,也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通常牛羊患病后,產奶量將大幅度減少,同時生殖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和發炎癥狀,從而將降低孕育幾率,而且流產的可能性也大幅度提升。
1 病源
當前,布魯氏菌主要由6種類型,即豬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羊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和沙林鼠布魯氏菌,其中前3種的危害性最大。牛布魯氏菌是引發牛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對水牛、黃牛和奶牛造成感染。羊布魯氏菌極易造成山羊和綿羊致病,也會感染豬、牛以及其他牲畜。
2 流行性病學特征
(1)傳染源。帶菌以及患病的牛羊是引發牛羊布病的主要傳染源。如果妊娠母牛羊被感染,其乳汁、羊水、胎衣和流產胎兒都可能攜帶病菌。但是如果公牛、羊被感染,病菌主要集中分布在其精液里面。通常情況下,牲畜染病以后,關節和淋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癥狀,而且病蟲往往能夠在其尿液、糞便、腎臟和肝臟里面被分離出來。
(2)傳播途徑。一般認為,牛羊布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3種。第一種是黏膜皮膚接觸。帶病牛、羊的流產物、尿液、糞便、乳汁、皮屑和被毛都是可能造成牛、羊群感染的載體。同時,如果正常牛、羊的黏膜或者皮膚存在創傷,感染性會增強,感染速度會加快,甚至可能妨礙養殖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第二種是呼吸系統,如果健康牲畜在呼吸過程中吸收了病菌揚塵和空氣,極易經由呼吸道感染致病;第三種是消化系統。假如正常牛羊采食到帶病牛羊食用過的水、草和飼料,病菌將可能通過消化道傳播。
(3)易感性。通常,牛羊年齡越大,感染布病的幾率越高,反之感染幾率越低。犢牛、羔羊的抵抗能力較強,感染可能性較低,即使感染布病,其臨床癥狀也不太明顯。牛、羊在懷孕的情況下感染布病,病原多分布在其陰道、胎液和胎盤里面,而且其胎盤常有發炎現象。感染時間不長的牛、羊群,母牛羊會有流產現象,此時如果有新牛羊增加進來,管理方法也較為合理,這些流產的母牛羊還是能夠有序生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疫情已經完全得到控制。
3 致病機理
總的來說,牛羊感染布病的機理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病菌首先進入牲畜的黏膜或是皮膚,然后在淋巴系統與血液的作用下進入牲畜的諸多臟器。倘若牲畜的白細胞與吞噬細胞不能夠徹底殺滅病菌,殘留的病菌就會繁殖、生長。在病菌細胞大量復制、繁殖以后,還會對帶病牲畜的血液循壞系統造成破壞,從而導致帶病牲畜體溫大幅度上升。倘若這些病菌釋放數量過多,吞噬細胞不足以抵抗,牲畜將會出現敗血癥,而且臨床癥狀非常明顯。同時,當病菌繁殖速度進一步加快,數量進一步增多,布病病灶和病理變化都會更加多樣。這樣一來,帶病牲畜體內的有毒物質會越來越多,進而極易引發毒血癥。然后,在病菌重復侵襲以后,牲畜的病情將會更加嚴重。
布魯氏菌增殖極快,一旦牛羊的絨毛膜上皮細胞受到感染,極易出現胎盤炎癥,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炎。在病菌增殖的過程中,牛、羊群的絨毛會出現壞死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具有較強的漸進性,可能致使母體和胎兒胎盤慢慢分離,最終引發流產。
4 防治方法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定期檢疫后,飼養人員要盡早將帶病牛羊淘汰出去,并為健康牛羊安排緊急接種,確保牛羊群具有較強的免疫和抵抗能力。遵守自繁自養原則。在引進種畜的時候,不從疫區引進牛羊,倘若引進必須加強檢疫。 檢疫工作最好1年進行2次,并加大優良牛羊群的培養力度。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飼養人員要加強消毒,尤其是運動場、圈舍等極易被污染的地方。
(仁青才讓 青海省共和縣江西溝畜牧獸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