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瑪依市綠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奶牛消化道疾病是常年困擾養殖場的一個重要問題。眾所周知,“養牛先養胃”,這里的胃指的就是瘤胃。奶牛是草食動物,有四個胃,四個胃容積占腹腔的3/4,瘤胃類似于“發酵罐”,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細菌、原蟲、真菌),它們降解瘤胃中的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等營養,并重新合成一些營養物質,除去被瘤胃壁吸收之后,其余進入網胃。瘤胃容積最大,占全部胃的80%左右;網胃把從瘤胃轉移過來的食物進行攪拌、擠壓成食糜和控制食糜后移;瓣胃磨碎食糜,進一步發酵纖維,吸收有機酸、水和部分礦物質;皺胃分泌大量消化液(胃酸、胃蛋白酶、胃脂肪酶、凝乳酶)。
近幾年市面上出現很多健胃整腸、調理機能、提高產量的飼料添加劑。主打的基本以微生態制劑為主,利用微生態制劑增加有益菌,投喂微生態制劑,如益康XP、捷邦EME、活性酵母粉等,能迅速增加牛腸胃中的有益微生物數量,并分泌有益物質,提高免疫力。這些也僅僅是產品說明,都需要經過實踐認知。
牧場因牛群擴增,泌乳牛增多,消化道疾病卻也不斷增多,產量仍舊停止不前。經過多方驗證,先從合理配制日糧開始,制作的日糧與產量相匹配,但采食效果并不理想,剩草多,且消化率也不好;跟進過程中提高了奶牛舒適度,每天清洗水槽給予干凈充足的水源,泌乳牛臥床由一月墊一次增加到一周墊一次,即便是舒適度提高了,給予的日糧仍然不能全部采食完;泌乳牛給予優質飼草料,對于苜蓿都是選擇300kg裝的大捆苜蓿,葉片較多沒有霉變;青貯飼喂中間部位的一段,質量較好沒有霉變。
2018年5月牧場開始使用釀酒酵母培養物,屬于飼料添加劑類型,泌乳牛每頭份每日混飼100g,使用后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此類產品都需要持續使用才能體現效果,它的主要功能體現在調節瘤胃環境,促進食欲,提高采食量。
2018年6月底根據采食量和日糧配方來看,整體采食量增加了1kg,尤其高產群采食量較提高了3.4%。對于產量并未有所提升,直至2020年,了解到發酵飼料這個產品。
發酵飼料首先可以等量替代精飼料,其次主要成分:飼料原料(能量+蛋白)、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消化酶(木聚糖酶、纖維素酶、堿性蛋白酶)、代謝產物(有機酸、小肽、多種維生素及抑菌物質)。因其本身含有能量、蛋白所以能夠與精飼料等量替代使用;同時所含部分有益菌對于瘤胃環境的調節也起到重要作用;產酶性能優越,適應多種飼料底物;部分有益菌對致病性細菌有抑制作用;產品色澤暗黃色,有發酵酸香味,同時含有35%水分;采用密封單向呼吸閥包裝,開袋后需在24小時內使用完。

發酵飼料的生產工藝決定了不可能提高飼料的蛋白含量。大量的益生菌在繁殖過程產生多種消化酶可以把發酵底物中的蛋白質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多肽、小肽、氨基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蛋白質的含量。
發酵飼料可以替代全部全價飼料是錯誤的。一般在發酵全價飼料產品上體現較多,發酵全價飼料的本質是通過水分的添加降低整體的成本,通過發酵過程改善飼料的消化吸收率,但這部分水分不產生營養價值,所以其添加量有一定的限制,過多添加會稀釋飼料的營養濃度,而且水分過多就意味著不易保存,容易變質。
牧場于2020年5月27日開始使用發酵飼料,推薦用量是泌乳牛1~1.5kg。前期發酵飼料與精料是一比一置換,1kg精飼料替換1kg發酵飼料,按照七天時間更換完成。前三天以1kg為基數,1kg精飼料的30%替換發酵飼料;后三天以1kg精飼料的60%替換;最后一天精飼料和發酵飼料1:1全部置換。

表2 使用前后產量對比
實驗前共計飼喂了118頭高產奶牛和148頭產后牛,其中因調群只有48頭高產牛還在原圈舍。5月20日這48頭牛平均泌乳天數118天;5月27日開始飼喂發酵飼料時泌乳天數125天,此時這48頭平均單產34.5kg;直到6月10日時泌乳天數138天,此時平均單產35.4kg。以上即是兩個月內未調群一直飼喂發酵飼料的高產牛只,產量變化略有增長,前后產量增加1.1kg,前期實驗數據主要集中驗證產量是否有所變化,本身這部分牛泌乳天數120天左右,屬于剛進入泌乳高峰的牛群,產量能夠增加是肯定的;當數據出來后發現,產量增加比較明顯,主要是飼喂時間短,對產量有提升這一點比較合理。
前期實驗階段結束后,開始在高產泌乳群全部飼喂發酵飼料,共計420頭牛,全部采用前期實驗用量,以1kg精飼料等量替換成發酵飼料,大量使用以便驗證對于奶牛消化道的影響。影響最明顯的屬產后牛,產后牛平均每天在40頭左右,牛群小方便管理觀察收集數據。以下是產后牛5月20日至6月15日的每日飼喂量。

表3 產后牛使用前后飼喂量對比
通過表3最終表現出變化比較明顯的是飼喂量,產后食欲好采食量提升,消化道疾病和代謝病就會減少。產后盡快恢復食欲、提升采食量是最有效的產后恢復方式。產后酮病作為營養代謝病,產后發病較高,以下是使用前后的產后酮病發病率。

表4 產后牛發病使用前后對比
結合表3描述的飼喂量增加和表4的產后發病率來看,隨著飼喂量的增加,產后牛酮病和消化道疾病也隨之減少,足以說明,奶牛產后疾病的發現主要體現在消化道疾病,飼喂量的提升可以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這時就體現了發酵飼料中微生物和消化酶的作用。
微生物中主要是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一類有益菌,可對瘤胃內環境起到調節和保護的作用,持續保護瘤胃內相對穩定的微生物環境,有助于奶牛消化和提高食欲。消化酶中主要是木聚糖酶、纖維素酶、堿性蛋白酶,這一類酶的作用體現在腸道的消化能力提升,酶作用消化道必不可缺的一種物質,穩定腸道環境,更有助消化功能提升,通過糞便分離篩可以更直觀看出飼喂發酵飼料后,消化能力有明顯的提升。

表5 使用前后消化率對比
表5顯示的消化率數據是飼喂發酵飼料一個月后,在420頭牛里隨機抽取10%的糞便樣品。和飼喂之前對比,差距較大的主要是最后一層和第一層,第一層剩余的粗纖維明顯比使用前少,最后一層的剩余量比使用前增加了不少。說明使用發酵飼料后對消化率有幫助,而且從整體結消化率測定結果看,發酵飼料對泌乳牛影響最大的還是飼喂量和消化率。對產量的影響并不明顯,說明發酵飼料對于調節瘤胃微生物環境和提升消化能力的作用更明顯。
通過了解發酵飼料直到實際使用,我們知道,物料經過發酵后不僅極大的改善了口感,其中可被吸收的蛋白、糖、氨基酸含量大幅的提高,變成了更容易被動物吸收的飼料。從而實現了變“不能吃”為“能吃”、變“不好吃”為“好吃”,變“不消化”為“消化”,這就是使用微生物發酵物料做飼料的意義。
一是不僅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營養水平,還促進動物健康生長。飼料經過發酵后蛋白質被分解為更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的小分子活性肽、多肽、纖維素等,同時,代謝產生的多種消化酶、氨基酸、維生素,抑菌物質和免疫增強因子以及其他一些菌體蛋白,作為營養物質被動物體吸收利用,可顯著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和飼料利用率,從而提高動物體的各項生產指標。這一點單從奶牛的消化率和發病率就可以看出。
二是維持動物腸道菌群平衡,提高動物免疫力。發酵飼料中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在腸道內迅速繁殖,相對于致病菌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形成了競爭性抑制作用,大大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同時有益菌的某些代謝產物,使消化道pH值降低,調理瘤胃微生物菌群平衡,提高飼料尤其是秸稈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抑制奶牛胃腸道內致病菌及腐敗菌的生長繁殖,提高機體免疫力可以更有效抑制潛在病原菌的滋長、繁殖,從而維持和恢復腸道維生物菌群平衡,提高腸道的抗感染能力。
三是發酵過程抑制有害菌,飼料更安全。近年來某些研究表明,某些乳酸菌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長和產毒,嗜酸乳桿菌可抑制寄生曲霉的孢子萌發。另外,多數情況下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降低飼料中毒素的含量。發酵飼料比未發酵飼料的有害物質含量更低,對于被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