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體病是由弓形體感染動物和人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蟲病。該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僅嚴重危害養豬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人類健康也造成直接影響。
1 流行病學特點
弓形體蟲體的終末宿主是貓和貓科動物,中間宿主是各種哺乳動物和禽類,豬也是弓形體的中間宿主之一。豬對弓形體的易感性沒有品種、年齡和性別的差異,一般以2~4月齡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大豬和成年豬由于抵抗力較強,多呈隱性感染。如懷孕母豬在懷孕后期發生感染,則常常表現為流產、產死胎以及產出的仔豬成活率降低。豬弓形體病多發生于夏、秋季節,尤其是在氣候溫暖、潮濕、吸血昆蟲活動猖獗時節更容易發生。人和貓、豬、雞等多種動物均可通過消化道及呼吸道直接接觸含有卵囊的食物和飲水而發生感染,急性發病期間還可通過皮膚、黏膜感染,也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2 臨床癥狀
豬感染弓形體(侵襲性卵囊后)的潛伏期一般為3~7天。病初病豬表現為厭食或少食,精神不振,眼結膜充血潮紅。3~4天后病豬表現為高熱,體溫升高到40.5~42.0℃,呈稽留熱。食欲減少乃至廢絕,喜臥,喜鉆草堆或水坑,眼結膜蒼白、黃染。發展到后期,病豬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且呈腹式呼吸、氣喘、咳嗽和流鼻涕,排便先干后稀或干稀交替出現,排出的糞便呈灰綠色或煤焦油狀。隨著病程的發展,病豬的耳尖、陰戶、包皮尖端以及腹部皮膚上出現出血性紫斑,部分病豬身體下部和耳部有瘀血斑,觸診可感到體表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為明顯。
乳豬感染發病常常伴隨有神經癥狀,如轉圈和共濟失調等癥狀出現,有的病豬則表現出伏臥難起,如人為驅趕時則步態不穩,個別病豬甚至會出現關節腫大,而且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明顯。耐過的病豬一般長達2周左右才能康復,但往往遺留有咳嗽、呼吸困難、后軀麻痹、斜頸和癲癇樣痙攣等神經癥狀。若懷孕母豬發生急性弓形體病感染,發病時先是出現高熱,而后食欲廢絕,患病母豬昏昏欲睡,數天后母豬發生流產或產死胎、弱仔,弱仔產下數天內死亡,而母豬常常在流產后自愈,一般不會遺留后遺癥。
3 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一是養豬場戶在平時應注意做好對豬弓形蟲病的預防工作。經常清理養豬場周圍及其豬舍的環境衛生,定期做好消毒滅鼠工作,禁止使用屠宰場的廢棄物、廚房垃圾和生肉湯水等飼喂豬群。
養豬場內禁止養殖貓和狗等動物,并嚴防家養和野生的貓科動物與豬舍及豬群接觸,嚴格阻斷貓科動物的排泄物對豬舍及其飼料和飲水的污染,同時也要盡可能地殺滅場內和周圍的甲蟲、蚊蠅和蚯蚓等,以防范豬弓形蟲病的機械傳播媒介。二是平時要做好豬群的防疫監管工作。對患有弓形蟲病的其他動物及其排泌物、母豬流產的胎兒以及排泄物,嚴格實行無害化處理,并對場地嚴格消毒,防范其污染周圍環境。三是在豬弓形蟲病的高發季節,為有效地控制養豬場豬弓形蟲病的流行,應針對性地對豬群實施預防性用藥,每噸飼料中添加500g磺胺嘧啶和25g乙胺嘧啶,連續飼喂7天,可以有效地預防豬弓形體病的發生。
(2)治療措施。養豬場一旦發現疑似豬弓形蟲病的病豬,應及時隔離病豬,并對重癥病豬果斷淘汰,對病死豬采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措施,每天使用3%的生石灰溶液對豬舍內外環境嚴格消毒。對確診為豬弓形蟲病的病豬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對發生急性弓形體病的病豬,可按照病豬每千克體重使用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0.3mL肌肉注射,首次注射劑量加倍,每天注射3次,連續注射3天。同時應配以等量的碳酸氫鈉注射液肌肉注射;對重癥病豬則應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如配以退熱、輸液,并配合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以防止繼發感染。如果病豬的病情得到控制,則應再繼續治療1~2天;對尚未表現出臨床癥狀的可疑病豬,則可按0.1%預防劑量在所有豬群飼料中拌入磺胺間甲氧嘧啶進行預防,或用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或附弓康+TMP混合后拌料給豬群飼喂,連續飼喂7天。
(王淑娟 凌源市畜牧產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