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羊痘又稱“羊天花”,是由山羊痘病毒屬的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種急性、熱性和接觸性傳染病。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從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方法診斷和防制措施等方面對山羊痘進行了總結。
1 病原特征
山羊痘主要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該病毒是一種親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膚和黏膜的丘疹、膿瘡及痂皮內。山羊痘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干燥痂皮中的病毒可存活3個月,在空閑的羊舍內可存活半年。痘病毒對熱、直射陽光、堿和大多數常用消毒藥較為敏感,如0.01%碘溶液和0.5%福爾馬林能夠在數分鐘內將其滅活。
2 流行特點
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山羊都容易感染,幼小山羊感染的幾率較大,死亡率較高。山羊痘病的傳染源為患病羊,可通過空氣傳染給健康的山羊。患病山羊接觸過的飼料和器具等都會成為傳染源。該病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和無明顯季節性流行的特征,在各個季節都有可能發生。
3 臨床癥狀
病羊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廢絕,眼鼻分泌膿性物質,呼吸困難,皮膚表現突起,而且長有大小不一的結節。結節表面呈圓形狀,邊緣不齊,遍布于山羊的乳房、肛門和口鼻周圍等處,部分已經潰瘍、結痂。一些結節還存在于山羊的牙齦、舌頭和口腔黏膜等處,呈現出紅腫和潰瘍狀。該病的病程較短,一般經7~10天后病羊即死亡。該病的致死率較高,但是有少數病羊經過有效救治后也能恢復。
4 病理變化
患病羊明顯消瘦,體表皮膚呈現典型的痘疹病理變化。切開皮膚可見皮下嚴重出血,呈暗紅色,皮下結締組織呈淡黃色。食道和胃腸等黏膜表面均出現痘疹,甚至破潰糜爛。肺呈卡他性、出血性肺炎和丘疹樣肉變,有黃豆至核桃大的痘疤和干酪樣結節。瘤胃和皺胃黏膜表面出現圓形或半球形結節。其他內臟器官沒有典型病變。
5 診斷方法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山羊痘,具體確診可進行實驗室檢測。取丘疹組織用切片機切成薄片置載玻片上,用蘇木精-伊紅(H&E)染色和福爾馬林固定后,用顯微鏡觀察,在細胞質內發現病毒包涵體,從而可以確診為山羊痘。
臨床上還要做好該病與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鑒別診斷工作。羊傳染性膿皰病以口唇等處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為主要特征,而山羊痘呈圓形丘疹突出于皮膚表面,中間凹陷呈臍狀,界限顯著,而且全身反應嚴重。
6 防制對策
(1)緊急預防接種。對患病的山羊要進行隔離,避免感染其他健康的山羊。隔離后對未感染的山羊進行預防治療。根據臨床實踐,對未患病的山羊使用山羊痘弱毒疫苗緊急預防接種。用生理鹽水稀釋疫苗,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只注射疫苗0.5mL,可以降低山羊痘的爆發,并且能夠降低山羊痘化膿的狀況。
(2)對出痘的部位采用碘伏和紅藥水進行消毒和擦拭,有助于出痘部位的及時結痂,幫助膿皰盡快愈合。山羊的黏膜上如果出現膿皰,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清洗,然后涂搽碘伏溶液進行消毒。全身治療可以注射青鏈霉素和慶大霉素等藥物殺菌消炎。
(3)中藥療法。治療上應以健脾燥濕、清熱解毒、發表和里為總則,重點抓住內清外表這個重要環節,內清五臟六腑之濕,外解肌肉皮毛之毒。采用“葛根湯”治療,配方為葛根、紫草、蒼術各15g,黃連9g(或黃柏15g),白糖、綠豆各30g,煎灌,每日1劑,連服3劑。
(4)注重日常管理。一方面,養殖戶在最開始選種時盡量避免從外地進行選種,防止引進帶菌羊。如果必須從外地選種,需要對外地的山羊痘爆發情況進行調查,引入的山羊需要進行隔離觀察,確定沒有攜帶病毒后再將引入的山羊和其他山羊混群飼養。加強日常的衛生管理,使養殖場保持干凈衛生的狀態,及時進行通風,保持圈舍干燥,定時對用具和場地進行清潔消毒。
(5)加強預防接種。每年在母羊處于空懷期時對羊群進行全面免疫接種,使用羊痘細胞弱毒疫苗,一律在尾部或股內側皮下注射疫苗,羔羊0.5mL/只、成年羊1mL/只。需要注意的是,母羊處于懷孕中后期不建議免疫注射,以免導致流產。部分山羊注射后反應較強,需要及時注射腎上腺素0.2mL/只。免疫疫苗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預防山羊痘的發生與流行。
(劉梅花 青海省大通縣長寧鎮畜牧獸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