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大豐麋鹿種群復壯制約因素和發展策略探討(1)
3 大豐麋鹿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麋鹿棲息地擴大和改造
要想使大豐麋鹿得到可持續發展,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是擴大麋鹿棲息地。第三核心區東臨黃海,有著廣闊的自然濕地,其面積達10000hm2之多,加之每年還在以至少50m的成陸速度向黃海方向推進,如果能將這片國有自然濕地劃歸保護區,可以有效增加麋鹿環境容納量,能滿足大豐麋鹿的發展需要。
麋鹿是大型沼澤性季節性繁衍動物,群居性較顯著。在高溫時節里,為躲避蚊蟲以及避暑降溫,麋鹿表現出了極強的喜水性,許多糞尿直接排至水中,即使排在田間的糞尿,也會因雨水的沖刷和滲透流入溝河塘內。含大量致病性細菌的地表水被鹿群飲用后會引發疾??;因此,優質的水源是建立健康麋鹿種群的首要保證。第二,在干旱少雨及高溫季節里,不流動的水DO含量極低,COD、BOD增大,容易引發其中的魚蝦類死亡。麋鹿飲用這些含有大量的腐敗梭菌和肉毒梭菌素等致病源的污水后會批量死亡。
為保證給麋鹿及時提供清潔足量的飲用水,必須修建給、排水設施。同時,流動的水源,也是加快對土壤淋鹽洗堿工作的需要,也可以降低麋鹿傳染性疾病發生的可能。第三,大豐保護區的土壤結構力差,且有易流失淤積的特點,故每隔4年~5年就要進行一次疏浚,溝、河及塘的坡比至少為1∶4~1∶5,以減緩土壤流失速度,確保水系完全暢通。并在多處選擇適當的位置,堆積2m~4m高的土堆,以供麋鹿群遇到暴雨時休息,土堆上可以種植一些麋鹿不采食的喬木類樹種,以供麋鹿群避暑和躲避干擾因子之用。
3.2 有效降低麋鹿種群密度
種群密度過高,已成為制約大豐麋鹿持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當對種群加以人工調控,利用人工的辦法進行種群干預。有效降低麋鹿種群密度,除最直接的擴大麋鹿棲息地外,還可以從放歸自然、易地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加以考慮。放歸自然,指的是選擇健康的麋鹿個體,有計劃地放歸到第三核心區。麋鹿種群的性比、年齡結構、繁殖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會影響種群的生存能力,還與有效種群的數量有直接關系。繁殖鹿的性比對有效種群影響很大,當參加繁殖的公鹿與母鹿之比在0.1∶1~1∶1之間時,有效種群值由小變大;當公母比為1∶1時,有效種群值為最大;當公母比為1∶1~1∶0.1時,有效種群值由大變小。
在異地建立新的麋鹿自然保護區,也可以向動物園、公園或動物繁殖基地輸送一定數量的麋鹿個體。大豐保護區自1993年以來,曾先后向上海野生動物園、蘇州太湖麋鹿繁育基地、河南原陽麋鹿保護區、江蘇常熟尚湖風景區、江蘇姜堰秦湖國家濕地公園、山東威海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無錫動物園、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輸送過數量不等的麋鹿,在異地建立了小種群。
合理開發和利用。人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可持續地利用野生動物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4條規定,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發展策略。因此,可以依法依規積極申報,合理利用麋鹿資源。過去,麋鹿長期生活在圈養環境之中,人們已經取得了圈養與管理的經驗。在考慮并實施將麋鹿放歸自然,恢復自然種群的同時,還應該將一部分麋鹿繼續圈養,形成圈養品系,為開發利用麋鹿資源創造條件。如果人工成功選育了適應高密度飼養的麋鹿品系,就完全有可能提高麋鹿的圈養密度,也就可以發展供生產之用的麋鹿種群。對在自然環境中,因年老、打斗等非傳染性疾病原因被淘汰的健康麋鹿個體,也可以依法依規地合理開發利用。大豐保護區已掌握豐富的麋鹿飼養與管理方面的經驗,具備開展麋鹿商用品系的條件,此項工作可以實施。
3.3 人工補飼
在食物短缺的季節,麋鹿獲得足夠的食物是生存的關鍵。大豐麋鹿自1986年8月重引進以來,在冬春季節(每年12月10日-4月1日)的人工補飼就一直從未停止過,飼料以大麥、玉米、大豆餅、小麥麩及大豆草粉按適當比例組成,每頭麋鹿每天給予3kg~5kg精料,并給予每頭1kg~2kg胡蘿卜。
2013年以來,人工補飼料改用青貯玉米秸,并混合小麥麩、豆粕。青貯玉米、小麥麩及豆粕的比例,按照麋鹿不同生長期和整體膘況趨于3∶1∶1~4∶1∶1,每頭每天給予5kg~7kg,分2次對完全圈圍在第一、二核心區的麋鹿實施常年補飼。
3.4 開展輪牧飼養
對完全圈圍在第一、二核心區的麋鹿群實施輪牧,輪牧飼養至少有如下益處:一是讓休牧區域內的植被得以暫時性的自我恢復。二是可以借用休牧時間,對休牧區域有選擇性地耕翻土壤,播種使用期長的麋鹿喜食植物種子,以供麋鹿輪牧使用。三是使長角血蜱受耕翻后泥土覆蓋的影響而死亡,可以有效降低蜱的密度,減少對麋鹿的傷害。四是可以對休牧區域實施人工燒荒滅蜱和棲息地其它改造工作。因此,在大豐保護區,對第一、二核心區麋鹿施行輪牧飼養是切實可行的措施。
3.5 血統交換
麋鹿經過長期的瓶頸效應,雖然已經清洗掉大多數有害的異?;?,近親交配在近期沒有顯現衰退現象,但可能出現難以抵抗的新疫病而影響種群生存。因此,應適時地合理交換遠緣個體(國內外),減少過度的近親繁殖,并建立有效的系譜檔案。我國主要采取引進經產母鹿或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健康公鹿來開展麋鹿的血統交換工作。同時,借助于血統交換工作,可以開展麋鹿的分子生物學等學科深層次的科學研究工作。
3.6 疾病防治
麋鹿疫病的發生,大多與應激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食物的嚴重短缺、連續的陰雨天氣、持續的高寒天氣、持續的干旱、引進含有高致病性細菌的水源等。在自然環境中,麋鹿疾病的防治,只能從減少誘因、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入手,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總原則。其它鹿科及偶蹄動物所能發生的疾病,麋鹿均可以發生,可以借鑒家畜或其他鹿科動物疾病防治與治療的方法加以防治。
做好麋鹿疾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須要按照有關獸醫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有效的動物衛生防疫制度,向巡護、喂養及其他管理人員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做好公共環境衛生管理,保證與鹿接觸的工作人員不與疫區人員往來,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必要時可以進行疫苗注射預防。其次,應當禁止養殖并杜絕外來一切偶蹄類動物入場,防止交叉感染。
再次,為防治長角血蜱對麋鹿的侵襲,在蜱活動的季節里,對休牧區域實施輪番燒荒滅蜱,或輪牧放養麋鹿。也可以在棲息地內建造若干個500m2~1000m2的砂浴池,投入高效低毒農藥,供麋鹿自行砂浴,以殺滅長角血蜱等體表寄生蟲。要經常觀察麋鹿的生活狀態,如食欲、反芻、運動、糞便、合群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予以治療。發生疫情時,應要按照獸醫有關法律法規隔離封鎖,防止病原擴散,施行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并按程序及時做好疫情上報工作。
(徐安宏 任義軍 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原寶東 河南省商丘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