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背景
馬氏珠母貝(又名合浦珠母貝)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文明遐邇的“南珠”即為該貝所產。南珠是名貴首飾品,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在國際上久負盛名。但自1965年人工繁殖技術成功以來,養殖生產一直用人工繁殖個體而缺乏選育,導致個體小型化,育珠性能下降,優珠率低(不足30%)。為此開展了品種改良研究,通過采用以家系基因聚合育種技術為核心的選擇育種技術路線,選育出具有生長速度快和育珠效果好的馬氏珠母貝優良新品種“南珍1號”(又稱合浦珠母貝“南珍1號”),為珍珠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進一步推動我國海水珍珠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品種特性
(1)外形特征:貝殼斜四方形,殼頂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稍小。背緣平直,腹緣園。邊緣鱗片層緊密,末端稍翹起。同心生長輪脈極細密,呈片狀。右殼前耳下方有一明顯的足絲凹。殼面暗褐色,兩殼不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鉸合線直,韌帶紫褐色。沿鉸合線下方有一長形齒片。貝殼內面中部珍珠層厚,光澤強,邊緣淡黃色。閉殼肌痕大,呈半月形,位于貝殼中央稍后面。
(2)內部構造特征:外套膜分左右兩片,附在貝殼內側,在背面鉸合部處愈合,屬二孔型。為雌雄異體,一般雄性的生殖腺顏色為乳白色或橙紅色,雌性的生殖腺為黃色或淺黃色。
(3)細胞遺傳學特征:馬氏珠母貝“南珍1號”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n=28,核型公式為:14m+6sm+6st+2t,染色體臂數NF=48。
(4)經濟性狀:馬氏珠母貝“南珍1號”選育苗種比商品苗種殼高性狀提高10%以上,體重性狀提高25%以上,優珠率達60%以上。
二、人工繁殖技術
(一)親本選擇與培育
1. 親本來源
選育的馬氏珠母貝“南珍1號”成貝,選用1.5~3.0年齡作親貝,規格為殼長 5~7厘米,殼高7~8厘米,殼寬2~3厘米,體重40克以上。親貝應為個體大、體型端正無損、體質健壯、殼面呈茶褐色或黃褐色、殼表外緣鱗片生長旺盛、殼體沒有被才女蟲穿鑿鉆孔病變、外套膜無萎縮病害。成熟的雌貝生殖腺呈黃色或淺黃色,雄貝生殖腺呈乳白色。
2. 培育方法
選取的親貝在潮流暢通、水質穩定、餌料豐富的海區低密度吊養,注意海區環境因子的變化。
(二)人工繁殖
可采用誘導法和解剖法進行人工授精,具體操作如下:
1. 誘導法人工授精
首先把雌雄親貝分開,清除貝體上的附著物并清洗干凈,然后按雄雌比為1:3或1:4放入盛有過濾海水的孵化池,待其排放精卵并受精。也可通過陰干溫差法(先陰干l~2小時,后降溫3℃)和加入氯化鈣等化學藥品刺激親貝排放精卵于水中使其受精。
2. 解剖法人工授精
親貝按上述方法清洗干凈后,用解剖刀切斷親貝的閉殼肌,用消毒脫脂藥棉擦干生殖腺體液和海水,再用消毒過的吸管刺穿生殖腺組織抽取精、卵,分別置放盛有少量過濾海水的燒杯中。然后把卵液倒入盛有氨海水(濃度為0.05‰~0.06‰)的容器中并攪動,數分鐘后倒入精液,同時用玻璃棒輕輕攪動,使精、卵液混合均勻。最后靜止20~30分鐘,用吸管取少許卵子鏡檢,如卵子極體出現,已經授精,加入過濾海水。以后30~40分鐘重復換水1~2次,以除去氨海水和過剩的精子及組織液。
(三)苗種培育
1. 收集幼體
在水溫26℃~29℃下,受精卵經5小時左右發育成擔輪幼蟲期,開始大幅度上浮游動,這時上浮至水面密集成云狀。當幼體上浮密集到一定程度時,將幼體收集起來放在在暫養池中暫養,暫養密度按60~80個/毫升為宜。受精后約20小時,胚體發育至D型幼蟲期,按培養水體1~2個/毫升的密度同蓄養水體移入育苗池中培養,移入前育苗池應預先灌注1/3左右的過濾海水。培育水溫26℃~29℃為宜,海水比重1.020~1.024為宜。
2. 加水和換水
幼蟲移入育苗池后的1~4天,每天加入水總容量的1/4左右,以水池的預定水量為止。第4~5天開始換水,每天換水1/3,其方法是先排水后加水,也可進、排水同時進行,換水過程中要連續充氣。換水時間多在早上進行,換水時要注意進水水溫和育苗池水溫的溫差變化,一般不能超過1℃。
隨著幼蟲的生長換水量也逐漸增加,在殼頂中后期(7~13天)增至1/2,變態期(16~0天)達到2/3以上。
3. 投喂餌料
幼蟲培育餌料多采用扁藻、金藻或酵母等,在幼蟲移入育苗池后第2天開始投放餌料,并隨著生長發育而增加。金藻作為早期幼蟲餌料效果較好,前期還可用干酵母攪碎后投喂,每天按每立方米水體投放0.3克為好。扁藻的投放量按每毫升培養水體保持的密度,直線鉸合幼蟲期為300~500個單胞藻,殼頂期為500~1500個,變態期為1500~2000個,幼蟲附著后可投3000個以上。投餌一般在換水后進行,之前要鏡檢幼蟲攝食情況,并注意投放無蟲害的餌料。
4. 投放采苗器
采苗器的投放量視育苗池大小和變態幼蟲密度而定,投放前要清洗干凈、浸泡和消毒。有20%左右的幼蟲開始出現色素點(眼點)時,就可投放各種經過消毒處理的采苗器。投放時間是在換水前,或者邊換水邊投放。一般先投放池底,然后在水池中間吊放,分批進行。采苗器投放后,要增加充氣、換水量和投餌量,同時,還要檢查采苗器的附著量,發現貝苗附著量密度過大時,應遷移部分采苗器到其他育苗池疏養,促使貝苗生長。
5. 貝苗采收
貝苗附著后經20~30天培養,達到1毫米左右規格的苗種,就可收苗移往海區養殖。采苗方法:塑料板和池壁上的貝苗,用海綿將它輕輕抹下;貝殼或瓦片上附著的貝苗,可用薄竹片或刀片刮下;網片上附著的貝苗則直接裝入貝籠內養殖。
三、健康養殖技術
(一)主要養殖方式
目前主要養殖模式為淺海養殖。
1. 養殖設施
有筏式養殖設施(竹筏和浮子筏)、固定排架式養殖設施、樁柱式養殖設施、海底養殖設施(海底養殖排架和海底養殖水泥柱)。目前常見養殖設施是筏式、固定排架和樁柱式。
2. 養殖籠具和水層
養殖籠具有貝苗籠和成貝籠。貝苗籠是根據珍珠貝苗生活習性和生長特點設計的,分有一、二、三、四級籠;成貝籠是用于養殖大中貝的籠具,生產中常用的成貝籠有錐形網籠(單圈籠)和雙圈圓筒網籠及片籠。養殖水層一般為固定排架式養殖以低潮時的養殖籠最上層距水面1.5~2米;筏式養殖時的養殖籠最上層距水面≥2米。
3. 養殖技術要點
(1)苗種養殖管理:出池苗移往海區養殖時,根據不同規格的苗種放養,貝苗大的,以大網目苗籠放養;貝苗小的,采用小網目的苗籠放養,見下表。籠具規格為30毫米×30毫米。
(2)成貝養殖管理:成貝養殖包括中貝和大貝的養殖。習慣上把殼長4~6厘米的珍珠貝稱為中貝,殼長6厘米以上稱為大貝。養殖方法是貝籠養殖,采用錐形網籠(單圈籠)和雙圈圓筒網籠,籠底直徑30~35厘米。養殖的中貝:用網目為2厘米的貝籠,每個籠放50~60只;大貝選用網目為3厘米的貝籠,每籠放30~40只;用片籠(規格為90厘米×60厘米)養殖大貝,每籠放50只。此外應及時調整養殖密度和水層、清除附著生物和做好災害的預防工作等。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多毛類寄生蟲病(黑心肝病或黑殼病)
1. 病因
鑿貝才女蟲是主要的病蟲害,能分泌腐蝕貝殼的物質,殼內面常常在窩心或中心部位有黑褐色。
2. 主要病癥
貝殼珍珠層面上出現近于穿透的小點,曾經有過的病灶部位或穿透的蟲管已被殼內面外層覆蓋(輕癥),病灶小并且一般不在要害部位(中癥),閉殼肌和內臟團部分有膿包或潰爛性大病灶(重癥)。
3. 流行季節
每年7~8月是鑿貝才女蟲繁殖高峰期,11月至翌年3月危害最嚴重。
4. 防治方法
淡水浸泡法、飽和鹽水浸泡法、SBS涂料涂覆法、水泥涂覆法和胡椒水泥涂覆法。其中首先清除貝體表面的附著生物,用淡水浸泡3小時并陰干30分鐘后裝籠下海吊養(淡水浸泡法);用飽和鹽水浸泡30分鐘并陰干30分鐘后裝籠下海吊養(飽和鹽水浸泡法);貝體陰干待貝殼表面干燥后, 用改性SBS涂料涂覆貝殼表面,待涂料干燥后裝籠下海吊養(SBS涂料涂覆法),貝體陰干待貝殼表面干燥后,用水泥 (四號水泥)或胡椒水泥漿涂覆貝殼表面,待水泥干燥后裝籠下海吊養(水泥涂覆法和胡椒水泥涂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