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奶牛養殖過程中常發的3種疾病進行分析,并從發病特點出發,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防治措施。
伴隨著奶牛養殖數量的增多,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養殖過程中常見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嚴重阻礙著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下面介紹3種奶牛常發疾病的防治辦法,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1 奶牛流行熱病
牛流行熱是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該病來勢猛、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呈良性經過。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消化道和呼吸道炎癥反應、四肢關節障礙等。
治療可采取綜合措施。解熱鎮痛可選用柴胡、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或安痛定肌內注射,1天2次,治療2~3天;控制感染用美諾頭孢0.02g/kg體重、黃芪多糖20~40mL混合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2~3次?;蛴秒p黃連注射液、銀黃提取物肌內注射;補液強心用0.9%氯化鈉1000~1500mL、5%葡萄糖溶液1000~2000mL、維生素 C40mL、維生素B120mL、安納加10~20mL混合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 次;伴有瘤胃酸中毒者加0.5%碳酸氫鈉500~1000mL,懷孕母牛肌內注射黃體酮50~100mg;口炎患牛用1%~2%明礬溶液沖洗口腔,涂布碘制劑,或用高錳酸鉀和食鹽水沖洗口腔;蹄部病變用同法清洗,涂布碘制劑,紗布包扎。中草藥治療可選用羌活、獨活、防風、蒼術各50g,川芎、白芷、生地、黃連、牛膝、杜仲、生姜、甘草各30g,細辛25g,大蔥1根,加水煎湯,溫后灌服。
預防要加強飼養管理,增強牛只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搞好牛舍內外的清潔衛生,用復合亞氯酸鈉、坤億、稀戊二醛對牛群、圈舍和食槽等消毒,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2 犢牛大腸桿菌病并發沙門氏菌病
牛的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病原菌主要是鼠傷寒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紐波特沙門氏菌、 腸炎沙門氏菌和牛沙門氏菌。該病的臨診表現為敗血癥、腸炎、孕牛發生流產、胃腸炎、肺炎、關節炎,以幼齡牛多發,故又稱為犢牛副傷寒。
治療首先應將病犢及可疑病犢從犢牛群中挑出隔離飼養,用土霉素內服,初次劑量為30~50mg/kg體重,12小時后劑量減半,連服3~5天。新霉素每日服2~3g,分2~3次內服,連服3~5天。
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鹽水500~1000mL,并加入碳酸鈉或乳酸鈉,同時給母牛靜脈注射200mL??诜?~10g次 酸鉍或50~100g陶土或10~20g活性炭,也可進行灌腸,排出腸內有毒物質。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待病情好轉時停止應用抗菌藥,內服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的生態制劑。例如促菌生6~12片配合乳酶生5~10片,每天2次;或健復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酸桿菌制劑。使腸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復其生態平衡,有利于早日康復。
預防該病要合理供應飼料,保證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產后能分泌充足的乳汁,以滿足新生犢牛的生理需要。勿使其饑餓和過飽,斷乳前后飼料不要突然變更,冬春季做好保暖通風及清潔衛生工作。
為了使犢牛盡早獲得母源抗體,盡量讓犢牛產出30分鐘內(至少不遲于1小時)哺喂初乳。在常發病牛場,初生犢牛在飼喂初乳前皮下注射母牛血液30~50mL 增強抵抗力。產房要徹底消毒,及時清除糞便和污物,鋪墊干燥褥草,對牛舍、牛欄、牛床、運動場和環境用2%來蘇兒或5%福爾馬林徹底消毒。母牛臨產時用溫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圍污物,再用淡鹽水洗凈擦干。接產時母牛的外陰部及助產人員的手臂用來蘇兒液清洗消毒。嚴格處理臍帶,應距腹壁5cm處剪斷,斷端用10%碘酚浸泡1分鐘或灌注,防止因臍帶感染發生敗血癥。要經常擦洗母牛乳頭,奶具要定期消毒,保證清潔衛生。犢牛舍要寬敞,牛只飼養密度適中,犢牛舍要陽光充足,保持干燥。在常發病的牛場,用都柏林沙門氏菌疫苗給懷孕母牛接種。
3 牛流行性感冒
牛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牛的急性、熱性傳染病。病牛體溫突然升高,眼結膜充血,眼瞼腫脹、流淚、有眼屎;低頭弓背,鼻鏡干燥,流鼻涕;呼吸短促,有時咳嗽,口腔黏膜發紅、流涎、有舌苔;食欲減少,反芻遲滯或停止,偶爾并發瘤胃臌脹;耳、四肢發冷。對該病可采用中西醫療法。取20mL 20%安鈉咖注射液、1500mL 10%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C3g靜脈注射,每日2次,共注射3天;取30mL 10%氨基比林肌肉注射,每日2次,共注射3天;取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5mL、鏈霉素4g、青霉素650萬單位,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共注射2天。或將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換成30%安乃近注射液。
中藥治療以祛風除濕、消炎鎮痛和清熱解毒為主。取柴胡、茯苓各50g,威靈仙、荊芥、防風、羌活各40g,桔梗、川芎、枳殼各30g,甘草25g?;旌涎心_水沖泡,候溫灌服,每日1次,共服3天。
(趙國敏 四川省九寨溝縣農業畜牧和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