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魯氏菌病是一種危害極為嚴重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牧民長期與畜群接觸,感染幾率相對較大,因此,筆者倡議牧民正確認識布魯氏菌病,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避免自身感染。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魯氏菌屬(Bru-cella)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簡稱布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將其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人和家畜均易感,人主要通過接觸患病家畜的胎盤、胎兒液體、胎衣、流產胎兒或生殖道分泌物等而被感染。布魯氏菌病屬包括羊種布魯氏菌、牛種布魯氏菌、豬種布魯氏菌和犬種布魯氏菌等6個生物種。其中,羊種布魯氏菌感染力最強,是造成人罹患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牛種布魯氏菌,豬種、犬種和沙林鼠種布魯氏菌感染人的報道較少。該病的流行已嚴重威脅到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牧民作為一類長期與畜群近距離接觸的特殊人群,更應加強自身防護,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以免發生感染。筆者主要從布魯氏菌病的危害、基層診斷和防控措施進行介紹。
1 布魯氏菌病的危害
羊種布魯氏菌對人具有高度致病性,是世界流行范圍最廣的人獸共患病之一,特殊職業人群(如牧民、獸醫、屠宰工人和皮革工人等)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布魯氏菌病原主要通過口、鼻、開放性創口或眼結膜感染,公共人群則主要通過食物攝人而發生感染。布魯氏菌感染后主要侵害宿主機體淋巴系統和生殖系統,家畜感染 后主要表現為流產、睪丸炎、附睪炎、胎膜炎、乳腺炎、胎衣不下、不孕、不育等,多數伴有關節炎;人感染后可造成不孕、不育,病初表現為波浪熱,后轉為慢性,并伴有神經痛、關節痛、肝脾腫大或關節變形等。
2 診斷方法
獸醫基層臨床主要通過凝集試驗對該病進行診斷,包括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使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進行初篩,再用試管凝集試驗進行確診。
2.1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
準備1塊潔凈的玻璃平板,用Marker筆在玻板反面畫出若干個約4cm*4cm的小方格,在每個小方格中央各滴加1滴被檢血清和檢測抗原(各約0.03ml),充分吹勻 后讀取結果。同時做陰、陽性對照,若在5min內發生凝集反應則判定為疑似陽性,未發生凝集反應的則判定為陰性。挑出陽性反應樣品進行試管凝集試驗以確診。
2.2 試管凝集試驗
2.2.1 抗原稀釋
將布魯氏菌病試管凝集抗原充分振蕩混勻后,與質量體積比為0.5%的苯酚生理鹽水做1:20和1:40稀釋,再將1::4的稀釋抗原配制成含0%、25%、50%、75%、100%的預混液。
2.2.2 血清稀釋
陰、陽性對照血清和被檢血清分別做12.5、25、50、100、200倍稀釋,標記后待檢。
2.2.3 混合
吸取0.5ml 1:20的稀釋抗原分別加入到盛有等體積的各稀釋滴度血清的凝集試管中,混勻后置于37℃溫箱中反應24h。
2.2.4 比濁
反應結束后取出試管,將上清部分與陰、陽性比濁對照管進行濁度對比,記錄濁度結果。
2.2.5 結果判定
被檢血清凝集試管內濁度接近含100%的1:40稀釋抗原濁度記錄為“-”,表示無凝集反應;接近含有75%的1:40的稀釋抗原的濁度記錄為“+”,表示約有25%的抗原發生了凝集;接近含50%的濁度記錄為“++”,表示約有50%發生凝集;濁度接近25%的記錄為“+++”,表示約有75%的抗原發生了凝集;若接近0的濁度記錄為“++++”,表示抗原全部發生凝集。
2.2.6 判定標準
牛、馬等大型家畜被檢血清100倍稀釋及以上若出現“++”者判定為陽性,50倍稀釋出現“++”判定為可疑,其余判定為陰性。養、犬等中小型動物被檢血清在50倍及以上稀釋度出現“++”判定為陽性,在25倍稀釋時出現“++”判定為可疑,其余判定為陰性。
3 防控措施
隨著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提出,新疆作為全國畜牧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又再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但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形勢依舊十分嚴峻。該病無治療價值,對于發病畜群應采取以凈化為目的的綜合防控措施。畜群中若發現有陽性個體,應及時對全群進行檢測。對于陽性個體一律采取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做好飼養場地的消毒工作。防控布魯氏菌病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加強流通監管
各地州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在對輸入豕畜時必須嚴格按照檢疫程序進行檢疫,在仔細檢閱輸出地檢疫合格證后還應對每批輸入家畜進行檢測,對檢出存有陽性的畜群應再次進行復檢,檢出陽性率較高群體予以退回,并對陽性個體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3.2 加強本地監測工作
堅持自繁自養是控制該病最為有效的預防手段,但近年家畜調度頻繁,加上新興起的合群并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該病的流行。布魯氏菌病監測工作中規定,每年春、秋季必須對該病進行檢測、上報,檢出的陽性牲畜必須在動物衛生監管部門監督下一律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倒賣至其它地區或流入市場,同時還應加強對群內其它陰性牲畜進行跟蹤監測和完善飼養場地消毒工作,逐步實現畜群凈化。
3.3 免疫接種
接種免疫疫苗能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我國目前使用的疫苗包括19號豬型(s19)菌苗、干燥布魯氏菌豬型二號(s2)菌苗和羊型五號(M5)菌苗,均屬減毒活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雖有較好的免疫效果,但敏感個體在免疫注射后易發生流產,且宿主抗體無法與自然感染相區分,由此說明現階段使用的疫苗存在一定的缺陷。
3.4 加強防控宣傳
畜牧獸醫部門應加強對布魯氏菌病的宣傳,使得廣大牧民對該病有清楚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勤洗手,不吃未完全煮熟的肉或奶,不飼養、倒賣或私自屠宰患病家畜。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增強自身防護,積極響應政府的撲殺補助政策,避免患病動物將布魯氏菌傳染給人。
4 小結
布魯氏菌病作為一種流行范圍極廣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不僅給畜牧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嚴重威脅到人類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建議牧民和獸醫工作者在布魯氏菌病防治工作中始終堅持“預防優先”的防疫原則,避免該病相互感染和發生更大范圍的流行。鑒于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預防和治療的疫苗和特效藥物,因此,一定要將預防工作放到第一位,再結合果斷的淘汰措施,為有效控制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和保證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列·才仁道爾吉 新疆和靜縣阿拉溝鄉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