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流行性腹瀉一直伴隨著養豬業不斷發生,給養殖業帶來巨大損失,是個世界性養豬行業目前難以攻克的難題,數年前的泰國,去年的美國都爆發過流行性腹瀉,記得十年前那次國內冬季流行腹瀉在深圳某個有名氣供港大型豬場整個養豬公司3000頭母豬爆發流行性腹瀉,當時從從后備母豬先開始,整個豬欄因為腹瀉到處都是濕乎乎的,清理衛生根本不可能,因為腹瀉糞便都是水裝噴射出來,一旦發生地面飼養的豬欄都是跟水沖過一樣潮濕。
此病主要危害是快速脫水,損傷腸道粘膜,所以產房初生一周內死亡率幾乎100%,特別剛出生的仔豬,對豬場損失太大,下面就流行性腹瀉流行病學,發病機理,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治做一下講解。
1.基本介紹
本病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住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嘔吐、腹瀉、脫水。臨床變化和癥狀與豬傳染性胃腸極為相似。
1971年首發于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陸續發生本病。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1]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水瀉、嘔吐和脫水為特征。俗稱冬季拉稀病。其病原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毒病屬。對乙醚,氯仿等敏感,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可將其滅活。
本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生于冬季12月至來年2月寒冬季節,夏季也可發生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病死率平均50%。與TGE不同,PED傳播較慢,常在4~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經1個月左右流行恢復痊愈。
2.病原
豬流行腹瀉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 冠狀病毒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本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從患病仔豬的腸灌液中濃縮和純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豬、豚鼠、綿羊、牛、馬、雛雞、和人的紅細胞。
3 流行病學
本病只發生于豬,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病率很高,尤以哺乳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細胞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而傳染。主要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如果一個豬場陸續有不少窩仔豬出生或斷奶,病毒會不斷感染失去母源抗體的斷奶仔豬,使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在這種繁殖場內,豬流行性腹瀉可造成5—8周齡仔豬的斷奶期頑固性腹瀉。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季節。
4.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和鼻感染后,直接進入小腸。通過免疫熒光和電子顯微鏡檢查,病毒的復制是在小腸和結腸絨毛上皮細胞漿中進行。其他臟器內未發現病毒增殖。由于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細胞,器的損傷,繼而出現細細胞功能障礙。腸絨毛萎縮,造成了吸收表面積的減少,小腸黏膜堿性磷酸酶含量顯著減少進而引起營養物質吸收障礙,這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屬于滲透性腹瀉。嚴重腹瀉引起脫水,是導致病豬死亡的主要原因。
5.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5—8天,人工感染潛伏期為8—24小時。主要的臨床癥狀為水樣腹瀉,或者在腹瀉之間有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癥狀的輕重隨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一周齡內新生仔豬發生腹瀉后3—4天,呈現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達50%,最高的死亡率達100%。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斷奶豬、母豬常呈精神萎頓、厭食和持續性腹瀉大約一周,并逐漸恢復正常。少數豬恢復后生長發育不良。肥育豬在同圈飼養感染后都發生腹瀉,一周后康復,死亡率1%--3%。成年豬癥狀較輕,有的僅表現嘔吐,重者水樣腹瀉3—4天可自愈。
6.病變
眼觀變化僅限于小腸,小腸擴張,內充滿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絨毛縮短。組織學變化,見空腸段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脫落,腸絨毛顯著萎縮。絨毛長度與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有正常的7:1降到3:1。上皮細胞脫落最早發生于腹瀉后2小時。
7.病理變化
豬流行性腹瀉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粘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粘膜潮紅充血,并有粘液覆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剖檢變化表現為尸體消瘦、皮膚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窩組織表現不佳。腸管膨脹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鏡下可見小腸絨毛縮短,上皮細胞核濃縮,胞漿嗜酸性變化。腹瀉嚴重時,絨毛長度與隱窩比值由正常1:1可降為3:1。剖檢病變局限于胃腸道。胃內充滿內容物,外觀呈特征性地弛緩。小腸壁變薄、半透明。顯微病變從十二指腸至回腸未端,呈斑點狀分布,受損區絨毛長度從中等到。嚴重變短,變短的絨毛呈融合狀,帶有發育不良的刷狀緣
8.診斷
發生流行性腹瀉原因比較多,冬季引種不當,環境溫度控制不好,潮濕都可以誘發,比如引種,在天氣寒冷季節長途引種,豬體重太小,引種回來保溫做的不到位都會讓豬發生腹瀉,一開始個別豬水狀糞便,不食,第二天就會發生全欄豬腹瀉,傳染快,不用一星期可以讓全場豬群發生。進一步診斷需要取病料實驗室診斷。
9.防治
對于腹瀉主要以預防為主,做好基礎管理,下面主要就雨潤養殖楊學海總經理的防治經驗跟我個人在2015年實際經歷的一次防治體會做一下講解:
雨潤楊學海老師談腹瀉防治經驗:
“對于母豬感染的疾病能讓初生仔豬引起腹瀉的主要是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黃痢、魏氏梭菌為主,其它豬瘟、偽狂、球蟲、圓環病毒等。
引起的腹瀉多在生后一周以上,對這些病的控制要主動預防為主,病毒病給母豬科學免疫疫苗,讓初乳有良好的特異性抗體及非特異性抗體是關鍵,其次圍繞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只要外源病毒不傳入,依靠母豬好的初乳是完全能夠抵擋仔豬腹瀉的,但如果一旦外源病毒傳入或者本身感染而排毒的母豬存在導致腹瀉,早期的快速撲殺和消毒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場企圖通過干擾素、抗體、藥物、腹腔補液來降低死亡率,這種做法是在加速病毒復制和傳播。
發現出生嘔吐水樣腹瀉、腹瀉糞便有奶腥味、糞便PH值偏酸性的仔豬進行全部撲殺,并對糞便進行干粉消毒,其母豬隔離并消毒,對撲殺仔豬的小腸病料一部分送檢檢測病原外,其它冷凍保存,如果病料檢測無豬瘟、偽狂、圓環野毒即可用其作為產前2周以上母豬返飼的病料,每頭母豬用小腸及其內容物病料2.5-3克,再加3倍牛奶稀釋,返飼母豬成功的四個癥狀:發燒、采食量下降、嘔吐、腹瀉只要出現其中之一就可判定返飼成功。
產房仔豬腹瀉預防控制要以養為主,養好母豬是關鍵!管理上生物安全要做好產房空舍后的燒堿、清洗、噴霧消毒、熏蒸、干燥和空置工作,母豬上產床前必須在配懷舍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后再趕到產房,產房保溫大環境在冬季可采取分娩第一周25-26度,第二周23-24度、第三周21-22度,大環境溫度不得超過26度,否則容易導致母豬采食量下降而造成母豬大量消化體脂導致仔豬腹瀉。初生小豬小環境溫度通過電熱板或地暖、紅外燈及保溫箱來控制,第一周小環境溫度34-32度、第二周32-30度、第三周30-28度,不要讓仔豬睡在薄薄的毛毯或者漏風的床上,保溫的同時還要注意濕度控制在60%左右,不要用太多水沖糞便,糞便盡量干清。”
個人關于流行性腹瀉防控體會:
做好基礎管理
后備豬比較容易感染,2014年就曾經歷一次,因為引種后備豬引起全場感染腹瀉,因為領導錯誤決策,冬季降溫季節從幾千里距離的重慶集團內部某豬場引種后備豬到廣西的最南部地區,引種場提前把體重大的后備豬銷售出去,剩下后備豬小的不到一百斤,長途運輸導致豬寒冷應激,回場第二天就有個別發生流行性腹瀉,接著不到一周全場暴發流行,產房基本一個月內全部剛分娩的一周內小豬全部死亡,損失很大,雖然緊急接種疫苗,返飼,發病豬舍隔離,14天后控制住疫情,但是3個月后引種回來的第3批豬又發生了一次腹瀉,后面發生過一次腹瀉的后備母豬配種后分娩的小豬也跟著發生。
總結流行性腹瀉雖然第一次控制住了但是此病容易反復,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在發生疫情的緊急免疫后應該在21天后再加強免疫一次,做好后備母豬跟胎免疫,在疫苗選擇上也要慎重,目前廣泛應用的以活苗為主,南方有華農溫氏的止瀉威效果可以,北方有哈獸研的三聯苗效果都可以。
重視豬場防疫
冬春季節比較容易發生疫情,特別南方,應該嚴格實行封閉式管理,嚴格控制豬場人員出入,做好出入場記錄,進場前消毒,一般原種豬場春節前后都實行封場,無特殊情況禁止外出,防止帶進病毒進場,有條件的豬場門口都安裝紅外線感應消毒設備,人員車輛進入豬場經過消毒通道會自動噴霧消毒,做好防疫永遠是第一位的。規范化豬場都會定期比如一周一次全場道路大消毒,用10%生石灰乳全場道路噴灑。
做好冬季防寒保溫
冬季特別北方,天氣嚴寒,豬很容易因寒冷腹瀉,應該控制豬舍溫度最少在20度以上范圍,防止賊風吹到豬群。保證豬正常精神狀態。
每年做好全場腹瀉疫苗撲免工作
每年冬季到來前的九月份就開始全場種豬群后備豬做一次腹瀉疫苗免疫,21天后加強免疫一次,注意兩次免疫時間相隔不能太短以防造成免疫麻痹。
總之流行性腹瀉重在預防,加強基礎管理,重視每一個生產環節環節,養豬要有憂患意識,提前考慮好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做好準備才可以防患于未燃。
(楊學海,雨潤集團養殖事業部北方片區總經理;劉青林,原雨潤集團養殖部廣西雨潤沃德畜牧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