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病的發病機理
關于酮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大家一致認可的是產后能量負平衡導致奶牛過度動用自身體脂,使得體內積聚大量酮體(乙酰乙酸、β-羥丁酸、丙酮)所致,但具體機理是什么呢?目前,關于酮病的發病機理已經有很多闡述,歸結起來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酮體的代謝障礙,即酮體不能完全代謝導致酮體聚集。具體表現為奶牛產犢時血漿NEFA濃度大幅增加,導致肝臟中甘油三酯的濃度隨之增加,而奶牛肝臟中甘油三酯的氧化供能共有線粒體或過氧化物酶體內兩種,但脂肪酸在線粒體內的氧化代謝會受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CPT-I)活性、丙二酰輔酶A濃度和CPT-I對丙二酰輔酶A抑制作用的敏感性的變化三方面影響,特別是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其可將脂肪酸的活化產物脂酰輔酶A和肉堿合成脂酰肉堿并進一步將其轉運進入線粒體。但奶牛產犢后低的胰島素水平會降低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對丙二酰輔酶A的敏感程度,加上CPT-I的活性可以被丙二酰輔酶A所抑制,從而導致酮體生成。而酮體的代謝需要草酰乙酸(丙酸是草酰乙酸的先質)才能進入三羧酸循環參與供能,但當機體缺少糖時,體內的草酰乙酸就不會進入三羧酸循環參與供能,而是用于葡萄糖的合成,導致草酰乙酸的量減少,使得酮體無法正常代謝,近一步加劇酮體的聚集。
第二,奶牛攝入的糖來源不平衡,這主要與反芻動物碳水化合物特殊的代謝機制有關。反芻動物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主要是淀粉、纖維,這兩類能量供應物質大多數并不能直接被反芻動物利用,而是被瘤胃微生物處理產生揮發性脂肪酸(VFA)再用于葡萄糖的合成參與供能,即反芻動物葡萄糖的來源主要是糖異生作用。然而,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中僅丙酸是生糖物質,乙酸和丁酸則傾向于生酮。
第三,產后激素變化。在奶牛產犢后,由于高水平的催乳素作用使得產奶量急劇增加,導致葡萄糖的需要量也急劇增加,從而使得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顯著降低,但這樣又會促使機體中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升高以及胰島素水平降低以增加血糖來源。在上述一系列生理活動下,脂肪被迅速降解為游離脂肪酸和甘油,從而生成大量酮體。
哪些環節會引發酮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白酮體的生成過程和發病機理,那么在實際的牧場飼養管理中,哪些環節會引發酮病呢?
首先,控制圍產牛BCS的合理性是降低產后酮病發病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圖1所示,隨著產犢時體況的增加,產后KET<1.2的牛群占比顯著減少,而KET>1.2的牛群占比則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
圖1 酮病與體況管理的相關性
其次,產后DMI的恢復速度與奶量增長速度不匹配,體脂過度動用會導致亞臨床酮病偏高,加重產后的能量負平衡。如表1所示,酮病牛群的奶量上升幅度顯著高于非酮病牛群。表1 酮病與產后牛奶量上漲幅度的關系
圖2 干奶時泌乳天數對產后酮病發病的影響
第四,干奶天數過長會顯著增加酮病達發病率。如圖3所示,與干奶天數≤60天相比,干奶天數>60天會顯著增加酮病的發病風險。與此同時,還可以發現(如圖4),干奶天數在56~60天對于產后酮病的控制的效果更有利。
圖3 干奶天數與酮病發病的相關關系
圖4 不同干奶天數對酮病發病的影響
第五,不同類型的圍產日糧同樣會影響產后奶牛酮病的發病情況。如表2,與低能日糧(NEL=1.52McaL/kg)相比,應用高能日糧的牧場1、牧場2、牧場3和牧場4的(NEL=1.63McaL/kg)酮病發病率均顯著下降,同時各牧場均能夠提高產后的初乳量(如表3)。但值得注意的是,產前高能日糧對于牧場體況的控制要求更為嚴格,如牧場5和牧場6的產前體況過肥,應用高能日糧會不利于酮病控制(如表4)。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牧場的運營管理過程中,產犢時體況、產后奶量迅速上升導致的能量負平衡、干奶時泌乳天數、實際干奶天數以及不同體況條件下的日糧結構,都會影響產后酮病的發病。
酮病改善關鍵點
綜合上述酮病發病機理,結合本人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的實踐經歷,針對酮病的改善方案和關鍵點如下:
其一,控制產前體況不超過3.5分,盡可能使得體況評分在3.25~3.5分的占比大于85%。對此,在泌乳后期對體況偏瘦(BCS<2.75分)的奶牛應繼續飼喂高產配方,對于體況偏肥(BCS>3.5分)的奶牛及時調至低產舍,飼喂低產配方,但對于此類型已進入圍產的奶牛一定不能限飼,否則會促使脂肪組織的提前動員,使得血中NEFA和肝臟甘油三酯的濃度增加。
其二,減少不必要的產后護理環節,提高產前產后的DMI,同時為降低產后奶量迅速上升導致的體況過度下降風險,盡可能早的過度高產日糧(新產日糧平均使用天數應小于15天,最短7~8天即可轉高產)。但對于直接飼喂高產日糧的牧場,需要注意二者之間的營養素差距,如差距過大(Starch>8%),可在高產日糧的基礎上增加0.5~1kg進口苜蓿。
其三,提高繁育水平,降低空懷天數,控制干奶時泌乳天數不超過350天,同時注意牛群中異常干奶牛的分布,維持實際干奶天數在56~60天為最佳。
其四,對于體況控制合理的牧場(BCS不超過3.5分),可使用高能日糧緩解產后酮病和提高初乳量。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在使用高能日糧的同時,對于圍產方案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即控制經產圍產的平均天數為18天,頭胎圍產天數平均21天,轉群頻次為2次/周。另外,轉圍產時的妊娠天數設置應該隨正產牛群(妊娠天數在265天以上的牛群)的實際天數做動態調整。除此之外,與大量使用秸稈等粗飼料的低能日糧相比,使用高能日糧需要特別注意日糧顆粒度的制作效果(主要指在保證陰離子鹽混合均勻度與粗飼料顆粒度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和反芻活動(人為跟蹤或SCR監控)跟蹤,避免影響奶牛的瘤胃健康。與此同時,還應該關注干奶牛采食量的控制,避免干奶牛采食過多導致能量攝入過量。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基金來源:“現代農業(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 Supported by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CARS-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