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口蹄疫屬于口蹄疫病毒感染后導致的急熱性傳染疾病。牛口蹄疫一般發生在春季,必須提前進行有效的預防,從而降低發病幾率。牛口蹄疫的危害較大,對養殖戶可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充分了解此病的診斷與防治對策。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對牛口蹄疫的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
1 牛口蹄疫病的診斷
牛口蹄疫病毒可在牛群中潛伏2~7天,感染后牛的體溫提升到40℃左右,在潛伏期往往表現為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伴隨癥狀為口腔、唇內、蹄趾間、蹄冠部柔性皮膚或乳房產生黃豆乃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發生潰爛,蹄部疼痛導致牛跛行或者蹄殼脫落;感染牛口蹄疫病毒后口溫提升,嘴邊伴有白色泡沫狀黏液。對病死牛進行解剖后能夠看到其咽喉、器官、支氣管和胃黏膜存在水泡及潰爛的現象,同時有黑棕色痂塊,其胃部以及大小腸黏膜存在血性炎癥,心包中產生大量渾濁及黏稠液體,心包膜彌漫性點狀出血,心肌出現灰白色或淺黃色條紋,俗稱“虎斑心”。
牛口蹄疫一般呈良性過程,1周后可自愈,但若蹄部出現病變可拖延至2~3周。期間若沒有做好護理工作,病牛在水泡愈合的過程中會出現病情惡化,很容易出現肌肉發抖、心跳速度加快、食欲降低和站立不穩等癥狀,最終可能因心臟麻痹而死亡。該病的死亡率約為30%~50%之間。通常情況下,成年病牛的死亡率不是很高,但犢牛往往會出現心肌炎或者出血性腸炎,容易發生死亡。結合發病牛群的具體癥狀和牛口蹄疫的致病特征能夠對該病進行初步診斷。
2 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1)落實防治責任。應進一步增強對牛口蹄疫的重視,建立獨立的疫病預防控制管理工作機構,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建立更加完善的牛群管理制度和責任管理機制。依靠合理的責任劃分,確保養殖場在防疫管理工作中的相關職能得以明確和落實,借助責任管理制度來保證所有養殖工作人員責任的落實,促進牛群防疫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同時需要做好對養殖牛群進出欄的檢疫工作,避免病牛流入市場。
(2)做好衛生防疫工作。牛群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做好牛群養殖場的衛生防疫工作,除定期對牛舍進行清潔打掃外,還需要定期消毒。消毒方法可以選擇紫外線消毒,在實施消毒作業時必須確保面面俱到,即便是牛群的糞便池等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應當進行消毒。使用化學藥物對牛舍定期進行殺菌,保證牛舍的衛生條件達標,降低各類疫病的發生概率。
(3)按時接種疫苗。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和養殖場要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的防疫方法。要定期對牛群注射預防口蹄疫的疫苗,可以使用單價苗或O型雙價苗。科學的疫苗接種不但能夠很好的預防牛口蹄疫,同時也能夠增強牛群對疫病的抵抗力。
(4)做好病牛綜合管理。牛群感染此病后必須要控制其傳染性,降低死亡率。在養殖過程中,若發現牛群中出現疑似口蹄疫的病例,必須第一時間對疑似感染的牛實施隔離處理,在距離正常牛群相對較遠的位置進行飼養觀察,同時對其實施進一步的檢測。要做好牛舍的清潔管理工作,要對牛舍的溫濕度予以科學管理,有效地降低因環境因素導致的發病。為疑似感染的病牛提供更柔軟的草墊,營造良好的環境,適當提高其飼料中的營養與水分,提高其抵抗力。在飼養過程中盡可能選擇流質飼料,使用高錳酸鉀對潰爛位進行清洗,降低染病牛只的痛苦。
(5)治療措施。針對良性患牛,可讓其在1周后自行康復。但是為了防止其繼續發病,應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手段來降低病程。針對口腔病變,可選擇清水、食鹽水和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隨后選擇明礬(濃度控制在1%~2%)、碘甘油或冰硼散對病變位置涂抹。若疫病牛屬于蹄部病變,一般可選擇來蘇兒消毒溶液(濃度控制在3%)進行清洗,隨后使用青霉素軟膏以及龍膽紫溶液進行涂抹,最后再使用繃帶進行包扎即可。針對乳房病變應選擇硼酸水(濃度控制在3%)實施清洗,隨后使用青霉素軟膏進行涂抹。如果屬于惡性病牛,不但要針對具體癥狀實施治療,同時還需要結合病牛的實際體質狀態,合理選擇強心劑(如樟腦)以及滋補劑(例如葡萄糖鹽水)實施治療,提升病牛的體質,增強其抵抗力。
總而言之,牛口蹄疫對牛群的健康生長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因為該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必須要進行科學診斷并選擇有針對性的對策進行預防。對于牛場的管理工作來說,必須要定期做好檢疫和消毒工作,如果存在感染問題,應當借助藥物或隔離治療的方式對病牛進行處理。
(石杰山 四川省宣漢縣土家族鄉農業技術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