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種豬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特征是肺炎和胸膜肺炎,對豬的健康生長和養豬的經濟效益提高都有很大的影響。
1 病原
該病的病原為胸膜肺炎放線菌,為小的或中等大小的球桿狀革蘭氏陰性菌,有時呈長絲狀,并表現出顯著的多形性,有莢膜。該菌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60℃溫度下5~20分鐘即可殺死,常用的消毒劑均可使其滅活。
2 流行特點
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豬都易感,但以4~5月齡豬發病死亡較多。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病原存在于呼吸道,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冬季和早春是該病的高發季節,一般呈散發,很少暴發。初次發病的豬群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經過一段時間后趨于緩和。而且該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有很大差異,發病率為8.5%~100%、病死率在0.4%~100%。大型集約化飼養條件下最容易接觸傳播,在氣候不良條件下運輸更容易引起流行。
3 臨床癥狀
該病的臨床癥狀與豬的年齡、免疫狀態、環境因素及感染程度有關。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類型。
(1)最急性型。病豬突然發病,體溫達41.5℃,倦怠、厭食,出現短期腹瀉或嘔吐,后期出現心衰和循環障礙。鼻、眼、耳及后驅皮膚發紺,晚期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和體溫下降,病豬臨死前從鼻孔和嘴中流出血性泡沫。個別病例往往見不到癥狀即發生死亡。
(2)急性型。急性型病豬發病也比較突然,體溫升高至40.5~41℃,皮膚發紅,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咳嗽,嚴重時張口伸舌,狀態極痛苦,呈腹式呼吸,口、鼻流出泡沫樣分泌物,有時呈血樣。眼結膜充血,有濕性咳嗽和嘔吐,耳、鼻及四肢皮膚呈藍紫色。若不及時治療,常于1~2日內窒息死亡。如果癥狀開始時較緩和,耐過4天以上的多能自行恢復,但病程較長,生長受阻。
(3)慢性型。慢性型多在急性后期出現,病豬輕度發熱或不發熱,間歇性咳嗽,食欲減退。病豬不愿走動,驅趕時常常掉隊,僅在喂食時勉強爬起,慢性期癥狀不明顯。疾病發生初期懷孕母豬常發生流產,個別豬可發生關節炎、心內膜炎及在有些部位出現囊腫。
4 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在呼吸道。最急性死亡病例胸腔可見淡血色滲出液,肺充血和水腫。急性死亡的病豬肺炎多兩側性,常發于心葉、尖葉和隔葉的一部分,病灶界限清晰,肺炎區呈紫紅色,切面似肝,間質充滿白色膠凍樣液體,喉頭充滿血性液體;病程稍長的慢性病例,纖維素性胸膜炎蔓延至肺臟,使胸膜與肺粘連;病程較長時,可見肺炎灶變為硬結或壞死性病灶,表面有結締組織包裹,如鴨蛋或拳頭大,與胸膜黏連;慢性豬則看不到臨床癥狀。有些病例還可見肝充血,呈暗紅色,脾腫大而柔軟,呈暗紫色。
5 防治措施
(1)治療方法。發現疫情后立即隔離病豬,進行徹底消毒,同時改善衛生條件和飼養管理。病豬和同舍的豬群應及時分別給予藥物治療和預防。氯霉素10~30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4次;青霉素2萬~3萬IU/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4次;卡那霉素10~15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單諾沙星1.25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
(2)預防措施。由于病原菌在各血型之間交叉免疫力不強,所以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常用的是滅活苗,仔豬2~3月齡進行2次免疫,間隔1周,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控制該病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除了免疫接種外,必須采取嚴格的隔離與消毒措施。引進種豬要進行嚴格的檢疫,確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因為該病的病原對絕大多數消毒劑都比較敏感,加強平時的消毒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還可以選用一些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預防,如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及磺胺類等都可以起到明顯的預防效果。
(張志偉 遼寧省阜新市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