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羔羊腹瀉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疾病,特別是斷奶前后的羔羊更容易發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別是1~3周齡以內的羔羊發病尤為嚴重,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也會為養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1 發病原因
(1)飼養管理因素。由于飼養管理不當,羔羊接觸被污染糞便的幾率較多;圈舍陰暗潮濕,寄生蟲和細菌容易滋生繁殖;管理粗放,飼養水平較低,特別是羔羊吃了變質或不潔的飼草容易發??;另外,產羔舍和育羔舍的溫度過低,相對濕度過高,導致羔羊發病率及死亡率顯著升高。
(2)生物性因素。由于大量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如產氣莢膜梭菌(其中以B型魏氏梭菌危害嚴重);非厭氧性的主要有K88、K99埃希氏大腸桿菌和沙門氏桿菌等病源微生物侵入羔羊體內而引起腹瀉。
(3)寄生蟲性因素。羔羊體內有寄生蟲侵入或寄生,如隱孢子蟲和球蟲等引起的蟲源性腹瀉。幾乎所有的羊體內都或多或少地感染寄生蟲,但是如果寄生蟲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誘發羔羊腹瀉。
2 臨床特征
羔羊病初精神沉郁,垂頭弓背,不吃奶,隨即腹瀉。腹瀉物有的呈粥狀,有的呈水樣,顏色呈綠色、黃綠或灰白色等,并有惡臭味。病羔體溫升高到39.5℃,排糞呈里急后重,后期肛門失禁、努責、腹痛、尿短赤和搖尾不定。病程長者食欲減少或廢絕,眼窩下陷,被毛粗亂,身體震顫,哀叫,心跳加快,脈象虛弱,衰竭而死亡。大腸桿菌引起的病程稍長,因脫水死亡;應激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瀉,糞便色澤常與草料顏色相近,呈灰白色或黃褐色,帶有未消化的飼料;糞便呈黑褐色或帶血多為感染魏氏梭菌,感染者多在1~2天內死亡,有時無明顯癥狀而死亡;病毒性腹瀉多為水樣腹瀉,感染迅速,死亡率較高。
3 防治措施
(1)腸炎腹瀉用慶大霉素注射液20萬IU、維生素B1注射液適量分別肌注,2次/天;糞便帶血者在上述基礎藥方中加入維生素K3液4.0mL;拉稀重者同時口服煙酸諾氟沙星和楊樹花糊劑;脫水時可靜注5%糖鹽溶液100mL、維生素C1g,2次/天;胃腸卡他性腹瀉用磺胺嘧啶、食母生、維生素B1、秦皮、姜酊和碳酸氫鈉,按常規用量加水投服,2次/天;傳染性腹瀉按照說明書劑量選用硫酸新霉素灌服,同時肌注乙酰甲喹2次/天。
(2)羔羊腹瀉綜合征必須及早治療,治療延誤很容易引起羔羊脫水死亡。治療時首先停止羔羊哺乳,給予大量葡萄糖和口服補液鹽飲水,同時飲水中加入復合維生素預混劑。對于單純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可以適當采用益生素調整胃腸道菌群;對于中毒性腹瀉,應首先清理胃腸道,先灌服6%硫酸鎂溶液20mL,經過6~8小時后灌服0.5%高錳酸鉀溶液20mL,同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8~16萬單位;對于病情嚴重者,在抗菌消炎的同時應配合補液,以強心并糾正酸中毒;對于細菌性腹瀉應首先選擇高敏藥物;對于感染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病羔,可以選擇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進行肌肉注射;對于嚴重脫水者要補充液體,調節機體酸堿平衡,防止酸中毒。主要采用生理鹽水、5%葡萄糖和5%碳酸氫鈉各20~25mL,氫化可的松10mg,維生素C1mL,混溶后給羔羊1次靜脈注射,輕癥每日1次,重癥每日2次,補液速度以2~3mL/分鐘為宜。特別危重的羔羊可以輸全血,以該病羔的母親血液為好。輸血方法是5%檸檬酸鈉5mL與全血45mL混合后一次靜脈注射。
(3)對一般癥狀的羔羊也可采用中藥治療。石榴皮30g,山奈15g,蓽拔、白胡椒、肉豆寇、桂皮各6g,當歸子(或小香)3g,草豆蔻適量,共研細末,每次內服3~7g,1~2次/天。對糞便中帶有白色黏膜或帶血者,可用烏梅3g,郁金、姜黃、訶子、干柿各2g,共研末后口服或煎服,2次/天。
(4)預防保健措施。羔羊腹瀉重在預防,所以抓好產羔母羊的飼養管理至關重要。首先要做到飼草料供應充足。母羊體況是影響羔羊生長發育的直接因素,母羊在配種、妊娠和泌乳各環節都應科學搭配日糧,確保營養全面。其次,母羊應有相應的運動場所、冬暖夏涼的棚圈和科學衛生的飼喂及飲水設施。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母羊生長良好,保障羔羊體質健壯,充足哺乳,提高抵御外界致病微生物侵害的能力。建立健全衛生防疫措施,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圈舍及母羊體表和乳房的衛生消毒工作。優化羔羊管理方式,一方面要改善羔羊的生長環境,做到既有利于進行飼養各環節的工作,又有利于羔羊生長發育。同時,科學安排各項工作環節,盡量減少對羔羊的應激。飼喂方面要保證哺乳羔羊及早開食,以補飼全價代乳顆粒料為好,斷奶后育成羔羊宜分階段、分體重飼養。
(苗培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