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輪狀病毒病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又稱輪狀病毒性腹瀉。通常仔豬發病較多,青年豬和成年豬患病較少,而且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癥狀。該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2~24小時。臨床上以嘔吐、腹瀉、脫水和酸堿平衡紊亂為特征。該病在世界各地的養豬場內普遍存在。
1 病原及流行病學
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為RNA型病毒。病毒呈圓形,直徑65~75nm,有雙層衣殼,因其形狀類似車輪而得名。該病毒很難在細胞培養中生長繁殖,有的即使能夠增殖,也不產生或僅產生輕微的細胞病變,只有犢牛、豬、雞、火雞及人輪狀病毒的某些毒株已經能夠在一些細胞培養中繁殖。根據存在于輪狀病毒內衣殼的群特異性抗原將其分為A~F6群,多數哺乳動物及人的輪狀病毒在A群,根據存在于外衣殼上的典型特異性抗原可區別各種動物的輪狀病毒。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糞便及不含抗體的乳汁中,18~20℃經過半年仍有感染性。該病多發于晚冬與早春季節。感染率最高可達90%~100%,但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低。飼養管理不當和合并感染時可使病情加劇,病死率增高?;疾游铩⑷撕碗[性感染的帶毒者是重要的傳染源,病毒隨糞便排出,經消化道引起易感動物感染。多種幼齡動物如犢牛、仔豬、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雞、火雞、雉、鴨、珍珠雞和兒童均可自然感染發病,其中以犢牛、仔豬及兒童的感染最常見,成人及成年動物一般為隱性感染。各種動物的輪狀病毒之間有一定的交互感染,可以從人或一種動物傳染給另一種動物,只要病毒在一種動物中存在,就可能造成該病的長期傳播。
2 臨床癥狀及診斷方法
該病的潛伏期為12~24小時,常呈地方流行性。病畜病初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食后嘔吐,繼而發生腹瀉,糞便呈黃白或暗黑色水樣或糊狀。病豬脫水明顯,病情發展隨日齡和免疫狀態而異。缺乏母源抗體保護出生幾天的仔豬癥狀較重,病死率可達100%,10~21日齡哺乳仔豬癥狀較輕,腹瀉1~2天即可痊愈,3~8周齡或斷乳2天的仔豬病死率為10%~30%,嚴重時可達50%。如果環境溫度降至10~20℃或合并感染則癥狀加重,病死率更高。成年豬的血清陽性率為70%~80%。人感染發病后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和嘔吐等癥狀,多發生于嬰兒及兒童,成人的隱性感染率很高。根據該病多發于寒冷季節、主要侵害幼齡動物、臨診以腹瀉為特征及剖檢病變主要在消化道等特征可作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一般在腹瀉開始24小時內采取小腸及內容物或糞便進行病毒抗原檢查,方法有電鏡法、免疫電鏡法、瓊脂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實驗、直接熒光抗體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和放射免疫實驗等。其中電鏡法和熒光抗體實驗最為常用。臨診上應注意該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相區別。
3 預防及治療措施
預防該病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認真執行一般性的防疫措施,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在疫區做到新生仔豬及早吃到初乳,接受母源抗體的保護以減少或減輕發病。雖然國內外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認真執行綜合防制措施,會大幅度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使豬場的經濟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1)免疫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二聯弱毒凍干疫苗(哈獸研研制)每瓶20頭份,用生理鹽水稀釋至20mL,妊娠母豬于產前35天和7天各肌肉注射1mL,免疫期為1年;新生仔豬吃初乳前肌肉注射1mL,30分鐘后吃母乳,免疫期1年。
(2)加強管理。注意衛生消毒和保溫、光照,降低豬舍濕度,進行人工喂奶。
目前對該病尚無有效治療藥物。發現病豬立即停止喂乳。病豬因腹瀉而脫水,應備足飲水,必要時可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及5%碳酸氫鈉溶液,防止脫水及酸中毒死亡。也可以通過口服補液,以葡萄糖鹽水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g、氯化鈉9.2g、甘氨酸6.6g、檸檬酸0.52g、枸櫞酸鉀0.13g、無水磷酸鉀4.35g,溶于2L水中)給病豬自由飲用,以補充電解質,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預防并發癥或繼發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特別是應用微生態制劑有較好的作用,也可投用收斂止瀉劑進行對癥治療。
(郝興凡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承恩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