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工作中的重要原則,然而我國畜牧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廢棄物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畜牧業的升級與發展。
1 我國畜牧業環境污染的特征
(1)生態環境污染。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導致的后果就是大量糞尿、飼料殘渣、養殖場污水等廢棄物的排放,如廢棄物不經處理,隨意處置及堆積,必將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質污染。即糞尿、飼料殘渣、養殖場污水等廢棄物超量排放導致土壤中氮磷失衡,主要表現為土質養分失衡,土壤中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二是水質污染。主要表現為高濃度養殖場污水導致河流、地下水等污染。三是空氣污染。主要是指畜牧業廢棄物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惡臭氣體或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造成大氣污染。
(2)疫病疫情傳播。畜牧業廢棄物不僅可導致生態環境污染,也可能導致疫病傳播。畜牧業廢棄物中通常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寄生蟲卵、孳生蚊蠅等,這些極易導致周邊地區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例如,雞白痢沙門氏菌、豬鏈球菌等病原傳播可引起禽流感疫情,給養殖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2 我國畜牧業環境污染問題分析
(1)廢棄物處理設施投入不足。畜牧業生產是我國農村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在保障我國畜產品供給、促進農業經濟增收、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農村畜牧業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即使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在畜牧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也主要來自于企業,因此其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資金有限,導致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不足,大量畜牧業廢棄物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排放,給生態環境平衡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2)畜牧業規劃與布局不合理。畜牧業在我國各省市地區發展并不平衡,相對集中于傳統的畜牧業大省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尤其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由于區域內人口密集,畜牧產品需求量大,使畜牧業得到規模化發展。而這種飼養密度導致這些地區畜牧業生產廢棄物排量逐年增加,致使單位耕地面積畜牧業生產廢棄物負荷較高。
(3)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脫節。在我國,畜牧業養殖廢棄物處理與利用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脫節現象,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一是廢棄物處理能力與廢棄物排量不匹配。表現在養殖場在環保處理設施不能確保對大量排放的畜牧業糞污進行有效處理,導致糞尿污水不能達到排放標準。二是廢棄物處理技術能力與養殖場環境保護要求標準不匹配。我國一些畜牧業養殖場建設在環保要求較高的地區,如水庫、河流等地區的環保要求高,導致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處理后的廢棄物也不能達到排放要求。
3 治理對策
(1)重視畜牧業的公益屬性,加大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從畜牧業的屬性來說,由于其是國家畜禽產品供給的重要來源,因此應歸屬于公益范疇。按此歸類,我國畜牧業環境污染治理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將我國現階段畜牧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納入公共環保設施建設當中,加強公共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對畜牧業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從而避免養殖企業因資金不足而導致的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國家要鼓勵各級政府建立畜牧業廢棄物專項公共環保設施建設基金,也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支持規模化養殖場環保設施建設或鼓勵畜牧業生產企業配置種植業,實現規模化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避免環境污染。
(2)以載畜量為指導原則,科學規劃布局畜牧業。畜牧業規劃與布局不合理,是我國出現畜牧業養殖廢棄物污染現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應以載畜量為指導原則,統籌考慮各地區畜牧業布局,科學地按照地區地理特點,嚴格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在規劃布局畜牧業時,要嚴格計算和衡量區域環境容量,以確定本地區載畜量,然后進行合理布局。在進行規劃布局時,要使畜牧業飼養規模與畜牧業廢棄物處理工藝相匹配,最終實現畜牧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3)重視廢棄物處理技術,構建多元化處理利用方式。要充分發揮畜牧推廣技術在防止畜牧業環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整合環保、畜牧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以及社會環保力量,加大宣傳,使畜牧企業重視廢棄物處理技術的運用。要加大對畜牧業棄物處理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強對畜牧企業廢棄物排放的監督,嚴格制定養殖場廢棄物排放限額。
(李強 安徽省無為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