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牛異嗜現象多在生態地理環境及養殖條件相對較差的情況下發生,該病造成牛的生長緩慢,經濟效益降低。由于該病的死亡率較低,一直未能引起養殖戶的足夠重視。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需要加強管理,科學飼養,及時發現病牛及時治療。
豫西、豫南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山區,飼草資源豐富,是發展草食動物的良好場所。黃牛作為傳統的役用動物,現在已經轉變為商品經濟動物。但是由于生態地理環境及養殖條件的制約,異嗜現象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在局部地區可達60%以上,給養牛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由于該病的死亡率較低,尚未引起養殖者的足夠重視。
1 臨床表現
該病一年四季發生,但是多發于深冬和初春季節。以三門峽和洛陽地區多發,其次為濟源、平頂山及南陽部分地區。患牛主要表現為消瘦、生長發育弛緩、食欲降低、貧血、糞便稀軟或干結、被毛干燥無光和掉毛等癥狀,患牛多啃泥土、磚瓦塊,舔墻根、食毛發及編織袋等,有些區域的患牛以咀嚼橡膠帶為主。常繼發前胃弛緩、瘤胃積食、創傷性網胃炎、瓣胃阻塞和中毒等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2 診斷
根據發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初診為寄生蟲病或礦物質缺乏所致。細菌學檢查未見明顯的病菌,對飼料、飲水和牧草中的礦物質含量進行測定,結果鋅、銅、硒的含量顯著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土壤、水、玉米及麩皮(本地產)中的硒含量為0.006mg/kg以下,甚至檢測不出來。維生素未進行測定。
3 治療性試驗及結果
在三門峽某鄉選擇患牛35頭,分為5個試驗組,每組5~7頭牛。5個組在原有養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別飼喂抗蠕敏(隔日1次,連用3次)、維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劑、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豆粕,連用7~10天(均按說明用量),由畜主每日觀察異嗜情況變化。
試驗結果表明,應用驅蟲藥組無明顯效果;補充維生素和豆粕組患牛異嗜現象明顯減輕;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組,3天后異嗜現象顯著減輕,10天后異嗜現象消失。患牛精神良好,食欲增加,脫毛停止,被毛光順,反芻及糞便正常。
4 分析與討論
礦物質缺乏是導致黃牛異嗜癖的主要因素。由于給牛采血畜主不配合,未能對患牛血液及組織中的各種礦物質含量進行測定。治療性試驗結果表明,補充微量元素及同時補充維生素組效果顯著。結合對土壤、水和飼草中的礦物質測定,鋅、硒、銅等元素含量顯著低于正常水平,說明礦物質缺乏是導致黃牛異嗜的主要因素。
營養缺乏和飼料單一是導致黃牛異嗜的直接因素。丘陵山區的農戶對黃牛采用原始的飼養方式,夏、秋季飼料以青草為主,深冬和初春以飼喂麥秸為主,很少補飼精料或不補飼精料,飼料單一,營養缺乏,尤其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缺乏,造成黃牛出現異嗜現象。寄生蟲因素不是黃牛異嗜的主要原因。
地理生態環境條件是黃牛異嗜的客觀因素。豫西丘陵山區中存在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如鐵礦、鉬礦、鋅礦和金礦等,金屬礦區的自然分布不均勻,有些區域含量極高,有些地區含量極低,以及在礦物質冶煉過程中造成某些物質污染,如煉鋅中的鎘污染、煉金中的汞污染和鉬污染等,都可能是黃牛異嗜的因素之一,這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試驗為課題研究的預試驗,沒有對黃牛體內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種類及數量進行具體測定,治療時補充劑量及最佳配方尚沒有準確選擇 礦物質和維生素導致牛異嗜的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何新節、張峰、侯毅冉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畜牧獸醫執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