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傳染性膿皰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山羊的傳染性疾病,俗稱“羊口瘡”。該病的特征是患羊唇部皮膚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厚痂,重癥病羊采食困難,逐漸消瘦,部分病羊繼發其他疾病而死亡。
1 流行病學
羊傳染性膿皰病的病原體是羊口瘡病毒,屬于痘病毒屬。該病毒在上皮細胞漿內繁殖,其所有毒株的抗原性相同。病毒對外界有相當強的抵抗力,干痂中的病毒在直射陽光下經30~60天才失去傳染力,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來年春季仍然具有傳染性。該病只危害綿羊和山羊,而且以3~6月齡的羔羊多發,呈群發性流行。病羊和帶毒羊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干旱季節放牧或采食干硬飼料最容易感染,羔羊的口腔黏膜嬌嫩,特別在出牙時容易導致外傷,用同一只奶瓶飼喂多只羔羊也能引起傳染。自然感染大多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帶毒羊,或者利用病羊污染的圈舍或牧場而引起。由于該病毒的抵抗力強,一旦感染可在羊群中連續危害多年。
2 臨床癥狀
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難,消瘦、衰弱、精神沉郁,嘴角、上下唇、鼻鏡和鼻孔邊緣有水泡或膿皰,破潰后形成黃色或黑褐色痂塊??谇火つこ奔t,齒齦、頰部及軟腭上有水泡或膿瘡,多數可見鮮紅潰瘍面,口腔內膿皰破潰后經久不愈,上面有膜狀淡黃色沉積物。
3 診斷鑒別
根據臨床癥狀(口角周圍有桑椹狀結痂),結合流行病學材料和動物接種試驗可以做出診斷。羔羊接種試驗是將病料做成乳劑,在健康小羊唇部劃痕接種,第2天即可看到接種處紅腫出現水皰,內含乳白色半透明液體,4~8天后膿皰結痂,經20~30天脫落。
(1)與羊痘相區別。羊痘是全身性的,體溫升高,全身反應為痘疹圓形,突出于皮膚,界限明顯,以后呈臍狀。只有唇型容易發生誤診。痘病只在少數病例出疹,呈全身性、季節性流行,傳染性強。
(2)與潰瘍性皮炎相區別。潰瘍性皮炎的病變表現為潰爛和組織破壞,并且多發生于1歲以上的成年羊,實驗室鏡檢可見綠膿桿菌等細菌。
(3)與壞死桿菌病相區別。蹄型不容易與其他非病毒性壞痘相區別,壞死桿菌病特征是組織壞死,無水泡和膿皰過程,也無疣狀增生物。必要時可進行細菌學檢查和動物接種病原檢查。
(4)與口蹄疫相區別。口蹄疫流行快,呈大面積發病,可感染羊以外的其他偶蹄類動物。
4 預防措施
不從疫區引進羊或購入飼料和畜產品,引進羊必須經隔離觀察2~3周,并嚴格檢疫,同時應將蹄部多次清洗消毒。撿出飼料和飼草中的芒刺,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只啃土啃墻的行為,防止出現外傷。
5 治療方法
對病羊口腔和唇部用2%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后,再用2%龍膽紫或5%碘甘油涂擦。也可用5%青霉素軟膏、呋喃西林軟膏涂擦,每1~2天治療1次。加強蹄部護理,可將蹄部放在5%~10%福爾馬林中浸泡1分鐘,連續浸泡3次。
6 小結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動物接種試驗,可確診山羊傳染性膿皰病。飼養管理中建議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引種時一定要慎重,要在有經驗的畜牧獸醫專業人員指導下,經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檢疫,并開具檢疫證明,確保無病后才可引進。對新引進的羊要隔離觀察45天,確定無病后再混群飼養。一旦發現病羊要及時隔離,限制其他羊群出入病羊群。對發病羊只的圈舍、用具等可用消毒藥水全面消毒,隔天1次,連續消毒3天。羊傳染性膿皰病是人畜共患病,能感染人。所以在與病羊接觸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以防經損傷的皮膚發生感染。
(陳久銀 四川省雷波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