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隨著市場對羊肉需求量日益增大,肉羊養殖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本文簡要介紹了農村地區規模化肉羊養殖的主要技術,以期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與養殖效益。
1 品種選擇
要根據當地生產實際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環境,肉質好,飼養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的山羊品種。目前,波爾山羊雜交羊等品種均適合規模化養殖。外購羊時,通常在春季購買小羊,夏季購買中羊,秋季購買大羊。
2 圈舍建設
羊舍應建在遠離居民區,地勢較高、干燥、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地方,羊舍宜坐北朝南,坡度保持在15~16°。根據經濟實用原則,就地取材建造羊舍。圈舍墻高一般為2.2~2.5m,單坡式羊舍前墻高度為1.8m,后墻高為2.2m。窗戶面積要大,便于通風透光,門寬為2~3m,避免羊群出入時過于擁擠。
通常將基礎母羊關在單列式羊舍內,每個單元20只,舍內面積為12m2/只,哺乳母羊舍內面積為2m2/只,舍外活動場面積為 3m2/只。種公羊也宜選擇單列式單只飼養,育肥羊宜選擇雙列式或全開放式,舍內面積為0.8m2/只。
3 科學飼養
備足草料,注意增加草料的種類,以增加羊的食欲,避免出現厭食問題。同時還要飼喂一些精飼料,如豆粕、玉米等,并添加維生素與鐵、鋅、銅、硒等礦物質元素。為了節約養殖成本,可在飼料中添加少量非蛋白氮,如尿素等。飼料配方可選擇80%的玉米、16%的豆粕、3%的專用預混料,尿素8~10g。飼喂原則為“少喂勤添,分頓飼喂”。通常每天飼喂3次,飼喂間隔為5~6小時。為了提高飼草利用率,可先將青干草切成小段,或者直接粉碎后與精飼料混合飼喂。飼喂順序為先青貯、干草,后喂青草。在枯草期內,草質較差,難以滿足羊只的生長發育需要,因此需適當補飼,可在羊放牧回來時進行補飼,將切碎的塊根與精料混合均勻,并加入適量的食鹽與骨粉。
4 育肥管理
育肥通常有羔羊育肥與成年羊育肥兩種。育肥羔羊先經過斷尾、去勢、驅蟲、藥浴、健胃、稱重和編號等處理后,正式開始進行育肥管理。可采用下列精料配方飼喂。(1)麥麩56%,豆粕20%,米糠20%,貝殼粉2.5%,食鹽1.5%,每只每天飼喂0.4kg配方料與0.8kg青草料。(2)麥麩53.5%,玉米45%,食鹽1.5%。每天每只飼喂配方料0.3kg、干草料0.8kg。成年羊育肥配方可采用青貯玉米4.0kg,禾本科干草0.5kg,碎谷粒0.5kg。
5 疫病防治
(1)飼料、飲水都必須清潔、衛生,嚴禁使用發霉、變質和有毒的飼料。養殖場門口應建立消毒池或消毒室、并定期消毒,經常打掃羊舍與運動場,每隔2周進行1次消毒處理。同時,對飼喂用具、食槽每天都要清洗與消毒。堅持“自繁自養”,盡量避免從外地購買羊只,避免疫病傳播。若確實需要從外地購羊,必須經過嚴格的引種檢疫制度,并隔離10~15天后,確認無疫病后方可混群。
(2)口蹄疫、布氏桿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和羊痘病等均屬于常見的羊疫病,一旦出現可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疫情特征,制作疫苗接種方案,定期進行免疫。通常可選擇三聯苗或三聯四防苗,分別在當年的3月與9月接種。羊痘苗通常在每年春季接種1次,口蹄疫疫苗需隔4個月接種1次。此外,在母羊生產時可注射破傷風類霉素。
(3)羊群易感染體內外寄生蟲,因此要定期進行驅蟲。內用驅蟲藥可選擇伊維菌素、吡喹酮、丙硫咪唑等。為了避免引起藥物中毒,應先進行小群試驗,當確定藥物安全后方可給大群使用。另外,還可采用藥浴的方法進行體外驅蟲,外用藥可選用1%敵百蟲、石硫合劑、溴氰菊酯(1kg 水加入 50~80mg)等。一年內要進行2次體內、體外驅蟲,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在體內驅蟲1~3日內,注意將羊糞進行發酵或消毒處理,以消滅寄生蟲卵。
(4)舍飼羊的常見病包括肺炎、破傷風、傳染性結膜角膜炎等。肺炎通常出現在初冬季節,羔羊最易感。破傷風通常由外傷引起,以母羊生產與打耳標時最易感。一般通過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便可獲得理想的預防效果。傳染性結膜角膜炎通常出現在氣候炎熱、濕度大的季節,具有傳染性。因此,要注意舍飼密度不可過大,發病后要積極對癥治療。
(楊海祥 貴州省凱里市農林扶貧工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