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全面介紹了獨山縣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發生后進行的緊急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及時分析了病原來源及其可能擴散、流行情況,為指導該縣撲滅重大動物疫情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5年6月7-8日,獨山縣某養殖場飼養的雞出現大批量死亡,經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人員現場初步診斷為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通過采集棉試子及組織病料送省、州農委及農業部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檢測,確診為H5N1禽流感病毒陽性。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1 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情況
發病場位于獨山縣上司鎮上司村高司組,北緯25.3648°,東經107.2935°,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丘陵平緩地貌。養殖場距主要交通公路2.5km,四周山坡環繞,有野鳥活動,僅有1條簡易公路通向外界。
1.2 建場時間、引種、飼養及防疫管理情況
1.2.1 建場時間
該場始建于2014年9月。
1.2.2 引種情況
2014年10月19日,該場從貴州青龍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引進綠殼蛋雞脫溫苗6000羽,10月25曰從江西省網購綠殼蛋雞出殼苗10000羽,兩批雞都沒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1.2.3 飼養管理情況
林下放養,放養場地約1h㎡(15畝),雞舍為鋼棚結構,約120㎡,飼料為自已配制,管理方式較為粗放。
1.2.4 防疫消毒情況
該場無進出場人員消毒室,無進出場車輛消毒池,無防疫隔離圍墻,防疫消毒檔案記錄不全,生產區與生活區相距僅15m。
1.3 免疫及監測情況
1.3.1 免疫情況
2015年1月24日雞新城疫疫苗口服免疫,2月5-7日禽流感疫苗免疫。
1.3.2 監測情況
2015年2月,獨山縣疫控中心檢測禽流感抗體合格率為53.33%,雞新城疫抗體合格率為80%,通用型禽流感病原快速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2015年6月11日(8日采樣),禽流感抗體檢測合格率為0。
1.4 發病死亡及處置情況
1.4.1 發病死亡情況
綠殼蛋雞存欄7800羽,6月6日有2只雞不明原因死亡,6月7日開始發生急性批量死亡,至6月9日中午,家禽共發病4615羽,死亡3800羽。
1.4.2 處置情況
撲殺疫點疫區家禽8754羽,無害化處理家禽12554羽、蛋9400枚,銷毀飼料2.5t、紙箱1萬個、蛋托3萬套,消毒圈舍、環境5萬㎡,緊急免疫家禽13680羽。
1.5 臨床癥狀及解剖情況
1.5.1 臨床癥狀
病雞精神萎靡、腹瀉、口流飼料和水的混合物,突然批量死亡。
1.5.2 病理變化
6月8日解剖時病雞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及泌尿系統均未見異常。6月9日解剖時發現病雞胸骨內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與心臟均有散在性出血點,腺胃、肌胃、十二指腸等黏膜出血。
2 疫情追蹤溯源情況
2.1 養殖場生產情況
該養殖場自2014年引進2批16000羽雞苗后就沒有從外購家禽,只是在清明節前后向外銷售了一些淘汰雞。疫情發生前21d內,養殖場沒有向外出售蛋雞和雞蛋。
2.2 引種地養殖情況
貴州青龍農林有限公司養雞場距發病雞場僅300m,飼養的大雞1700羽及510羽脫溫雞苗末出現異常及批量死亡現象。疫情發生后采集該雞場10份棉試子進行禽流感病原學檢測,全部為陰性。
2.3 周邊疫情調查情況
獨山縣及上司鎮從未發生過禽流感疫情,該雞場周邊的村組近期也未從外面購入和向外調出家禽,村寨內沒有出現家禽批量及異常死亡現象。
2.4 其他情況
疫情發生地距2014年年初鄰縣某鎮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發病場地直線距離約20km。
3 疫情發生綜合分析
3.1 飼養密度過大,空氣流通不暢
該場在1h㎡(15畝)放養場地內養殖7800羽雞,8個雞舍共120㎡,平均雞舍養殖密度65只/㎡,通風條件較差。
3.2 氣溫忽高忽低,雷雨頻繁
疫情發生時常常出現大到暴雨天氣,氣溫忽高忽低,導致雞群抵抗疫病風險能力大大降低。
3.3 防疫設施不全,消毒效果不理想
飼養場設在通組公路旁邊,車輛及人員來往較為頻繁,不利于場地、用具及車輛等的消毒。
3.4 禽流感免疫工作不到位,無免疫保護作用。
發病場禽流感抗體檢測不達標后沒有及時進行補免,導致雞群發病時禽流感抗體檢測合格率為0。
3.5 病毒感染主要來自于帶毒候鳥、野禽
疫情發生地距2014年鄰縣禽流感疫情發生地約20km,帶毒候鳥、野禽遷徙導致雞群感染病毒概率較高。
4 小結
綜上所述,分析此次禽流感疫情病源可能來自于野生禽類,誘發因素為雞群飼養密度過大、空氣流通不暢、天氣氣溫急劇變化及防疫消毒管理水平較低等,加上該場禽流感免疫抗體達不到保護水平,導致了此次疫情的發生。
作者簡介:胡光俊,1971年出生,男,高級獸醫師,獨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工作。
(胡光俊 貴州省獨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