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通心粉”在社區“新聞現場”發帖求問這樣一件事:近期,江蘇高郵市養殖戶耿老板遇到了蹊蹺事,魚塘里打上來的魚,多半都有些畸形,而距離該魚塘幾十米有一家化工廠,疑因化工廠污染造成的。
高郵“畸形魚”受關注,致畸真相是什么?
據《揚州晚報》此前報道稱,上月揚州高郵有養殖戶發現自己70畝魚塘出現大批變畸(沒鰭、禿尾、弓身)死魚。據悉,這批魚以鯽魚、草魚、白鰱為主,幾乎每條都長變形了。該魚塘主人稱,這可能與附近的一座化工廠有關,但是也有人站出來說這是魚苗的問題!


致畸怪魚苗?真是冤枉!
11月2號下午,江蘇省理化測試中心出具檢測報告:經過對事發養殖塘、附加河流及涉事化工廠排放點等處取樣檢測,其結果已出爐,其中重金屬、氟化物、PH值等多項污染指標均未超標。
隨后,針對“畸形魚”事件,《華西都市報》做出以下評論:從環保部門對事發養殖塘、附近河流乃至涉事化工廠排放點的檢測結果來看,既然眾所周知的重要污染物指標均未超標,化工廠看來有望撇清干系。至于“畸形魚”的禿尾、彎骨,魚鰓萎縮,假如找不到其他“債主”,恐怕只能懷疑魚苗問題與自身基因了。

魚到底是怎么變成畸形的?高郵水產站負責人董站長介紹,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耿老板送檢的魚樣檢測結果為:死魚為鯉科皰疹病毒Ⅱ型陽性,活魚則為鯉科皰疹病毒Ⅱ型?!案鶕z測的情況看,死魚有病,活魚沒有?!倍鹃L表示,該畸形魚其實可以食用,因為這不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不相互傳染。董站長認為,養殖魚類發生畸形的原因較多,主要可能是由魚苗繁育階段的水溫、成熟度、溶解氧偏低等原因造成,魚苗培育過程中飼料營養不平衡等也會導致畸變。
所以,單純認為致畸是魚苗出問題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要綜合考慮整個養殖過程才行!由于整個養殖過程復雜且時間長,此次“畸形魚”事件的真相恐怕已無法考證。
警鐘長鳴!養殖之路需謹慎!
“畸形魚”與環境污染之間即便不能直接畫上等號,但其相關性、尤其是生物致畸所釋放的環境風險信號,仍然值得警惕與關注。
而除了對“致畸成因”與可能污染源進一步調研之外,魚塘與化工廠居然僅距離幾十米,這一現實讓我們不禁追問,在環境風險面前,企業的距離防護何以付之闕如?而現實中,一些化工廠周邊就是農田、養殖場,甚至是學校、居民區,“畸形魚”不過是又一次敲響了警鐘罷了。缺乏環境距離防護的意識,違反環境風險控制常識,究竟埋下了多少隨時可能引爆的環境“地雷”?這個問題或許才更亟待解決。
水產養殖本就是一種環境風險行業,從水產動物的幼苗基因測定與選擇開始,到養殖繁育期的水溫、成熟度、溶氧度的掌控、再到成長期餌料的精準投放、水質的持續穩定等,每個中間環節和養殖過程都面臨著風險,稍一疏忽就會前功盡棄!
江蘇高郵養殖區“畸形魚”事件雖暫告一段落,但此事對從事水產養殖相關工作的我們而言,可謂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在水產養殖這條路上,我們需要走得更穩健一些,更遠一些……
(通心社記者 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