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7日訊(記者 張晨靜 王平安)又是一輪豬肉消費旺季,一家上市豬企旗下屠宰生鮮企業負責人曲明發現,行業今年行業賺錢效應不如去年。
位于屠宰大省山東的李源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周圍規模屠宰場的屠宰量同比普遍下降30%左右,全年還在虧損中,甚至有的屠宰場今年僅開工兩三個月。
根據卓創資訊(61.220, -3.22, -5.00%)數據統計,截至10月底,代表企業生豬屠宰量連續三個月環比上漲,但季節性的消費增量對緩解行業壓力杯水車薪。與去年同期對比,今年屠宰量普遍下滑。
2018年非洲豬瘟以后,具有上游優勢的養殖巨頭為尋求產業協同大量涌入屠宰行業,布局速度遠比產業預期要快——短短5年大量屠宰產能陸續達產,牧原股份(40.060, -0.35, -0.87%)(002714.SZ)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豬王”和“肉王”。曾經的上游養殖企業逐漸成為新龍頭,其屠宰產能已成為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多數在建和達產的產能已能覆蓋自身出欄量。
在新一輪洗牌后,如今屠宰產業競爭格局生變:龍頭易主、產能閑置,行業存量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同時令產業悲觀的是,消費端對豬價的影響在日趨減弱,從長期趨勢來看,居民膳食逐漸多樣化,國內豬肉終端消費還將進一步下滑。
“對于屠宰業而言,1%的利潤空間都需要全力以赴。”在日前牧原股份媒體交流會上,首席法務官袁合賓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上游養殖本是高風險行業,為何大量養殖企業還要投入真金白銀去爭奪僅僅1%的凈利空間?極度內卷下的產業究竟是往上游協同還是往下游延伸?國內的肉食消費還能如何拓展?這些問題下的屠宰企業,不再是簡簡單單面臨“突圍還是出局”這一選擇題。
“供應商”變“競爭者”
在曲明看來,屠宰行業有自己的“變與不變”——產業內競爭格局有了很大變化,但內卷沒有變。
他坦言,除了代宰是穩定盈利,今年大部分屠宰場不論是產量還是利潤,整體經營都不如去年。“宰量跟去年同期比,我這邊是下降了20%。我們也統計身邊的屠宰場,平均都是下降10%~15%之間。”
這不難理解,通常情況下,生豬下游屠宰和肉制品加工與上游養殖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生豬原材料成本是屠宰業務的最主要成本,豬價高勢必意味著屠宰原料成本高。
曲明的感受并非孤例,今年三季度,熬過下行周期的豬企普遍交出亮眼的“成績單”,相較之下傳統屠宰肉食品加工企業有一絲黯淡,主業收縮,業績分化明顯。
雙匯發展(25.700, 0.21, 0.82%)(000895.SZ)、得利斯(4.860, 0.00, 0.00%)(002330.SZ)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利潤同比雙降,其中得利斯前三季度利潤下滑超70%,公司在財報中表示,主要系受市場行情及需求不及預期影響,公司屠宰量出現下滑,營業收入減少。而龍大美食(7.310, -0.01, -0.14%)、順鑫農業(19.470, 0.27, 1.41%)(000860.SZ)和光明肉業(7.260, 0.01, 0.14%)(600073.SH)均是營業收入下滑,凈利潤同比增長。
屠宰行業業績下降背后,是近兩年大量養殖巨頭涌入,屠宰行業已經越來越難賺錢。
國內最大的養豬企業牧原股份在布局屠宰五年后,已超越曾經屠宰龍頭雙匯發展,成為生豬市場名副其實的“豬王”和“肉王”。溫氏股份(17.170, -0.11, -0.64%)(300498.SZ)、新希望(9.500, 0.00, 0.00%)(000876.SZ)、中糧家佳康(1610.HK)、唐人神(5.430, -0.01, -0.18%)(002567.SZ)、ST天邦(3.130, -0.05, -1.57%)(002124.SZ)、*ST傲農(3.970, -0.07, -1.73%)(603363.SH)等前十大豬企基本都開啟自身屠宰業務,而且大多數在建產能都能覆蓋自身出欄量。
巨頭紛紛涌入的屠宰肉食加工行業其實是一片“卷出天際”的紅海,據公開信息,屠宰行業毛利率多數在5%以內,根據雙匯發展今年三季度分部報告,公司屠宰行業利潤率僅為1.56%。
不過,當前養殖、屠宰一體化企業當前也很難做到產能、產量完全配適,行業內尚未出現養殖和屠宰完全協同的企業。
諸如牧原股份屠宰設計產能在2900萬頭,截至目前,產能利用率在38%,還處于虧損狀態。牧原股份肉食屠宰事業部總裁秦牧原表示:“公司肉食整體虧損最直接原因是產能利用率不足。背后原因是銷售能力不足,我們有多少訂單買多少豬,就殺多少豬。銷售問題的背后,是我們客戶服務能力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屠宰這兩年產能利用率提升比較緩慢的核心原因,在整個客戶服務上是有差距的,現在也是把這一塊作為一個重要的短板去補系統能力建設。”
溫氏股份相關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屠宰產能比較大,但現在產出不是很大。我們現在竣工產能400萬頭,年初至今的屠宰量不到100萬頭。”
中糧家佳康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屠宰的不完全是自身豬源,養殖方面批次出欄相對來說可預測的,但是生鮮方面,是每天持續供應的,雖然現在地理位置上基本上做到了生鮮、養殖匹配,但也做不到百分之百匹配。
宰量下滑 競爭加劇
當前A股市場中,屠宰企業大致可分為“屠宰+肉食加工”的下游延伸模式和“屠宰+養殖”一體化經營模式。
長期以來,屠宰業屬于產能過剩、低毛利行業,行業開工率持續低位。在大型集團加入后,不具有豬源優勢的屠宰企業話語權在逐步減弱.
李源透露,行業內這么多年開工率都很低,如果按照設計產能來算,產能利用率可能連20%都不到。“臨沂今年好多屠宰場從年初到現在都沒怎么殺豬,已經10個月了,有的屠宰場可能就殺了兩三個月的豬,不殺比殺要虧得少。”
“這樣下去,小規模屠宰場注定淘汰,這兩年淘汰30%以上。現在北方養殖集團化更加明顯,曾經養豬大省山東、河南等地養殖散戶陸續退出。”在李源看來,養殖散戶逐漸退出,小規模屠宰場經營會越來越被動。“東北屠宰場基本買的都是大集團豬,現在只剩規模屠宰場還在硬撐著,其實他們也不掙錢,效益也比較差。”
尤其是在豬價相對高位的時候,屠宰宰量一般會下滑,開工率低則意味著分攤固定成本會更高。
批發市場作為屠宰企業主要下游,到貨量能直觀反映市場消費情況。曲明經常觀測的幾個華東大型批發市場到貨量今年同比均在下滑,下滑水平約為百分之十幾。他列舉稱,“上海西郊國際往年這個時候的到貨量應該在 5000-5500頭左右,現在也就4500頭。像無錫這一塊的話,往年就是3600-3800頭,現在就3000頭。”
一位上市豬企區域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市場上毛白價差是公開透明的,豬源是一方面原因,現下屠宰能否盈利更多在于經營“操盤”能力。
他表示,“現在一些養殖集團來做屠宰更像是之前互聯網企業打法,用養殖來反哺屠宰,但屠宰業并不像外界看來就是殺豬這么簡單。”
“毛豬價格每天、甚至每個時間段都在變化,而且也不是標品,每天分割多少,銷售多少,是否選擇虧本銷售這些都要在很快的時間作出反映,而且屠宰毛利又這么低,試錯空間很小,這些經驗都需要時間沉淀。像之前老牌屠企雙匯發展能夠穩定盈利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比較重視分割,另一方面產品結構、銷售渠道和過程管理這塊在行業做的不錯,尤其下游還有肉制品深加工火腿產品支撐,這些都是屠宰能否盈利的關鍵。”上述人士表示。
為了應對不斷變動的豬價,許多規模屠宰場還會做一些凍品業務。
龍大美食(002726.SZ)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解釋,一般屠宰企業都會同時做鮮品和凍品,豬價高的時候鮮品的利潤空間會被壓縮,但是低價入的凍品就可以釋放更多利潤,二者可以平滑毛利。
曲明進一步表示,“去年豬價低,整體出欄量也是最近年份最大的一年,好歹還能做一些凍品,不少企業在去年年底存了凍品過年,今年都是被動入庫,而當前凍品價格已經跌破去年同期。”
如何破局?
龍頭易主的過程中,也一直伴隨著不同的聲音。
上游養殖本就是高風險行業,還要投入精力去爭奪1%的盈利,在外界看來,集團豬企的屠宰業務一直爭議不斷。
秦牧原在近期交流中回應這一爭議:“屠宰業務單從財務指標上來說,相對淺顯。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屠宰這個行業有沒有價值?后來看到行業、客戶的現狀,我們覺得屠宰這個行業是有價值的。中國的餐飲連鎖化率大概就11%-12%左右,美國是40%左右。中國消費者在超市中購買食材,購買生鮮的占比只占15%,而美國是80%。我們今年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我們在全國的很多大的知名的農貿批發市場,客戶們都在思考轉型。我們在消費端能看到和國外產業的差距,如果能推動國內批發零售、食品加工業、餐飲業實現現代化,那這里邊,現在能做的和未來能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劉博洋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養殖企業常年駐足生豬銷售端,其下游白條銷售渠道尚未充分拓展,面對業務發展成熟的老牌屠宰企業,初始競爭壓價較大。同時需求端支撐有限,開工水平偏低,導致屠宰企業大量產能閑置,宰殺數量增加和胴體體重提升帶來的是批發市場的供大于求,企業為爭奪訂單而展開激烈的價格競爭,行業內卷嚴重,多數屠企低利潤運行。
長期來看,受人口老齡化和居民消費升級等因素影響,未來終端豬肉消費會逐步降低。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預計未來十年展望期內,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逐步上升,產量總體下降并穩定在5400萬噸左右。預計2033年豬肉產量5386萬噸,年均減少0.3%。受人口老齡化以及居民消費升級等因素影響,展望期內豬肉消費總量有所下降。預計2033年豬肉消費量下降至5479萬噸,比基期減少5.0%,年均減少0.5%。
當前屠宰企業想要破局要從提高自身效益、探索新的需求增量兩方面考慮。
秦牧原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屠宰這個行業其實本質就是把一頭豬的價值最大化,我們認為目前行業競爭不是內卷,而是消費更回歸理性。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更加理性的消費必然會導致我們的客戶去選擇更有性價比的供應商,短期來看可能大家會覺得銷售難做,生產難做,客戶提的標準越來越高,但其實我們很多所謂的非常卷的客戶,最關注的并不是價格,而是供應能力、服務穩定性和品質,價格永遠排在最后一位。我覺得這反而對我們是一個機會,對我們所有的頭部屠宰企業都是一個機會。”
山東省肉類協會副秘書長王建國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稱,生豬屠宰企業想要走出當前的困境,要“上天入地”,上天是結合上游生豬養殖,鎖定成本;入地是向下做市場,開發終端客戶,向市場要效益。
他建議,一是去做終端,深度營銷,例如直營店、加盟店、超市、學校團體等等,提高銷售毛利,避開競爭最激烈、內卷最嚴重的白條批發市場。但做終端,需要有質量管理體系,有推廣促銷策略,更要有完善的營銷組織體系,也就是營銷團隊。其二,生豬屠宰企業,可以利用生豬期貨進行套保,提前鎖定一部分生豬的采購成本,規避豬價暴漲對企業帶來的不利沖擊。屠宰企業陷入虧損困境,大都是源于豬價超預期暴漲,采購成本陡然增加所致。和養殖企業戰略合作,運用生豬期貨套保,也是是未來生豬屠宰企業的戰略選擇。
除了在當前國內存量市場競爭,在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看來,養殖加屠宰全產業鏈發展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他表示,現在公司做的一切就是持續的跟國際對標,提升內部的生產效率,把豬肉品質做好。
(應受訪者要求,李源、曲明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