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論壇上分享了一組數據:2022年,我國進口大豆9108萬噸,其中飼料用量8145萬噸,占比89.4%;2022年進口谷物5597萬噸,飼料用量4547萬噸,占比81.5%;2022年大豆進口價格較2021年增長23.1%,谷物增長22.4%;2021年我國糧食飼用消費量占比48.2%,而食用消費量占比33.8%。
他說,飼料資源短缺直接導致畜牧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國生豬養殖飼料成本一頭約是861元,這個成本是美國的4.5倍;我國的原料奶生產成本是每千克3.3元,而新西蘭、澳大利亞的每千克成本是1.4到1.6元,美國的成本是1.7到1.9元,歐盟區的成本是1.9到2.1元。
而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對肉蛋奶消費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2020年,全國豬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牛奶的消費量分別是5508.70萬噸、799.63萬噸、528.36萬噸、1482.88萬噸、2708.75萬噸、2938.68萬噸,據推算,到2025年,這一組數據將達到5803.80萬噸、870.71萬噸、583.58萬噸、1788.22萬噸、2892.04萬噸、3360.29萬噸;預計分別增長5.36%、8.89%、10.45%、20.59%、6.77%、14.35%。
面對顯著增長的需求量,而土地和水的資源均有限,致使飼料供應有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李德發認為,除了飼料生產端的“開源”外,還應該在飼料使用端的“節流”方面下功夫。他建議,政府和科研機構共同打造精準動物營養解決方案,通過技術,精準預測原料有效養分、精準設計飼料配方、精準飼喂,形成從飼料生產到飼喂的精準化技術閉環,從而提高蛋白飼料使用效率。
“我們提倡的是‘先計算再喂豬’,也就是說,在飼喂和配制飼料之前。要對原料進行快速測定,要知道原料含什么元素,含多少,多少元素是對養殖有效的;并根據科學數據再分配飼喂量。這樣通過精準配制的方式,提高飼料資源利用率?!崩畹掳l說。
除了技術創新外,他同時提到了社會政策對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他舉例說,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居民肉蛋奶要憑票證購買,一家人可能半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豬肉,這在北方俗稱“打牙祭”,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全國95%以上的市縣完成了放開糧價的改革,各種票證成為歷史,畜牧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