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業分會場上,廣西畜牧獸醫學會家禽與禽病學分會理事長、廣西大學教授韋平針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最新研究進展做出詳細分享,指出我國已經發現多種不同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致病型/基因型共存,現有商品疫苗不能提供很好保護,需要新型變異株(nvIBDV)的疫苗方可對最新流行的nvIBDV及其重排毒株提供完全的保護。
IBDV新型變異株可引發雞只嚴重免疫抑制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屬于雙RNA病毒科,先天結構決定了它更容易發生變異”,韋平對IBDV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IBDV易變異、抵抗力強、基因易發生重排。雞群感染IBDV(包括發病和亞臨床感染)后,會出現影響增重、免疫功能破壞、免疫抑制等現象,進而更易出現球蟲、大腸桿菌、新城疫、禽流感等繼發感染,而且疫苗免疫的效果下降。
據悉,廣西大學課題組發現了IBDV新型變異株在商品黃雞的普遍存在,盡管新型變異株臨床上不會引起雞發病或死亡,但會嚴重損傷淋巴組織,引發長期、嚴重免疫抑制的亞臨床感染,使動物面對其他病原更加易感、疫苗免疫更易失敗。
韋平表示,中國新型變異株為一個新的基因型,于上世紀90年代起源于美國,隨后傳入我國中部地區,在我國又經歷了長達十余年的潛伏期與關鍵氨基酸殘基突變的積累,最終突變成為nvIBDV。研究表明2016-2022年間,IBDV新型變異株在我國呈大面積暴發,各類報道文獻顯示山東、廣西、河北等17個省份均發現了nvIBDV株的感染和流行,且毒株以中部地區為核心向華南、華東、華北傳播,甚至還擴散到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今后其他亞洲國家或將面臨新型變異株的巨大威脅。
nvIBDV株疫苗保護率最高可達100%
韋平現場分享了IBDV新型變異株及其重排毒株的致病性實驗結果,分析表明:QZ191002為中國新型變異株,一般不會引發明顯發病和死亡;YL160304為新型變異重排毒株,可導致明顯的臨床發病,還有10%死亡率。二者都會破壞病毒的靶器官—-法氏囊及其淋巴細胞,同時還顯著降低感染雞只的體重,后者還會使動物出現精神沉郁、呆立不愿走動等典型癥狀,剖檢可見法氏囊嚴重萎縮、腎臟腫大等。韋平團隊以及國內其他團隊的研究均表明,現有疫苗對IBDV新型變異株及其重排毒株保護不全。
針對nvIBDV株的免疫攻毒保護試驗結果表明,單一疫苗免疫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保護率通常僅有40%-60%;目前市場上的疫苗產品即vvIBDV-VP2亞單位疫苗與弱毒株疫苗的組合,或是復合疫苗與新型變異株滅活苗的搭配,可以提供60%-80%的保護;nvIBDV株疫苗的保護率則可達到90%-100%,而且玉林株的表現更優于欽州株。
基于以上,韋平教授提出展望,需要開發nvIBDV株的疫苗結合原有的疫苗,方可對目前養殖業中多種致病型/基因型共流行的局面提供全方位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