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整個豬場得需要近5萬塊錢,沒掙錢先往里貼錢,真遇上事,賠不賠還不知道呢。”回想起三年前,對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和鎮獸醫站工作人員上門宣傳生豬保險政策時的抗拒,李建國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耐心給我講政策,我只需要負擔保費的20%就行,剩下的80%都是咱們政府給聽,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不到1萬塊錢買個全年的保障,想著試試吧。”嘗到了“甜頭”的李建國,這一“試”就是三年。
李場長所買的政策性生豬保險是近年來兗州區的重要惠民工程之一,養殖戶只需要繳納20%的保費就可以享受保險福利。以育肥豬和能繁母豬為例,育肥豬和能繁母豬每頭分別需要繳納保費48元和72元,而養殖戶個人每頭分別只需承擔不到10元和15元即可,剩余的全部由政府承擔。對養殖戶來說,獲益的不僅是保費的大比例補貼,還有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安全便捷和環保。
兗州健牧養殖場是“濟寧市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上個月,因為天氣忽冷忽熱,該養殖場的一頭育肥豬應激死亡,負責人卞書建趕緊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打了電話。沒多久,無害化處理廠工作人員就上門,對病死豬拍照、測量、建檔并對現場進行了消殺。在卞書建確認簽字后,他們又將病死豬轉運至無害化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2天后,卞書建就收到了保險公司理賠的500元錢。“豬場死豬是正常現象,沒買保險前,都是自己處理,深埋或者焚燒,污染環境還可能造成安全隱患,更別提資金補償了。現在,一個電話,無害化處理、保險理賠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卞書建對這種模式十分認可。
這是兗州區探索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機制模式,該模式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作為保險理賠的前置條件。凡是購買生豬政策性保險的養殖戶,一旦出現病死豬,養殖戶只需要一個電話打給無害化處理廠,無害化處理廠上門服務,鎮(街)獸醫站全程監管,保險公司后臺跟蹤審核,符合理賠條件的即可獲得每頭最高1200元賠付補償。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根據其處理情況,也可獲得一定的政府補貼。政府對保險和無害化處理的“雙向買單”,養殖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通過三年來的不斷探索,兗州區以生豬政策性保險為核心,形成了“政府監管、財政支持、企業運作、保險聯動”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市場化運行機制,實現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全覆蓋、生豬養殖保險全覆蓋和全程信息化管理,切實提升了生豬養殖風險保障水平,促進了全區生豬生產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