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五一”期間就組織相關省份進行核查核實。近日,農業農村部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相對于青儲小麥轉飼用引發的熱議,實際上,滿足飼料需求一直是小麥消費的主要去向之一。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我國玉米供應偏緊、價格上漲,玉米、小麥價格倒掛使得大量小麥進入飼用領域,部分飼料企業已更改配方使用小麥。
但是,今年以來,隨著小麥價格的抬升,小麥也已經基本退出飼用領域。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計,今年小麥飼用總量,預計或在2200萬~2500萬噸,較上年減量接近一半。
青儲小麥轉飼用?
農業農村部表態
最近,短視頻平臺流傳農民一畝青儲小麥能賣1500塊錢,此舉備受市場爭議。
5月10日,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負責人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農業農村部對此高度重視,“五一”期間就組織相關省份進行核查核實。近日,農業農村部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該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小麥生產經歷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蟲等多個關口,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小麥長勢良好,豐收的好形勢實屬不易。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指導各地持續強化小麥后期田管,落實“一噴三防”全覆蓋等增產措施,提前組織好跨區機收,確保顆粒歸倉。該負責人強調,還有20天左右小麥就成熟收獲了,對被征用為建設用地的麥田,也要在小麥成熟收獲后再開工建設,珍惜農民朋友200多天的勞動成果,中國人的飯碗大家一起端。
河南地區一家中型糧庫負責人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歷年來小麥上市前也存在這種現象。農戶會將一些生長品質不好的小麥提前收割,賣給飼料廠。“但是,作為青儲飼料售賣,不存在價格優勢。而且農民把小麥作青儲售賣也只屬個別現象,銷售半徑一般都在本地區,跨地市的都很少。養殖場對青儲飼料的消耗都是有限的,只有部分農戶才能賣出去。”
“相比于待小麥成熟后收割,做青儲飼料的收入未必更高,只是在收割、倉儲等環節相對省事一些。從今年情況看,小麥收割后不低于1.5元/斤,加上一些補貼,賣糧比青儲更劃算。”河南滑縣一位種植大戶表示。
出于對糧食安全的保護,今年部分省份出臺政策,禁止小麥進行青儲售賣。據最新消息,河南省發布緊急通知,嚴禁任何毀麥事件發生,《通知》指出要加強麥田保護,堅決杜絕毀麥。任何地方、任何單位、任何人員不得以任何理由毀麥或將小麥用于青貯飼料。
小麥跨界做飼料
每年消費量約3000萬噸
相對于青儲小麥轉飼用引發的熱議,實際上,飼料需求一直是小麥消費的主要去向之一。在夏糧的購銷市場上,制粉企業、飼料企業、儲備企業和各類貿易商,都是入市收購的主體。
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我國玉米供應偏緊、價格上漲,玉米、小麥價格倒掛使得大量小麥進入飼用領域,部分飼料企業已更改配方使用小麥,從而拉動小麥市場購銷火爆,支撐小麥價格走高。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計,2020/2021年度,我國小麥飼用量3800萬噸,創歷史新高,較2000/2001年度的820萬噸增長363%。而2021/2022年度飼料消費及損耗為3560萬噸,比上年度減少240萬噸。對于今年小麥飼用總量,預計或在2200萬~2500萬噸,較上年減量接近一半。
“小麥和稻谷有一部分用作飼料,不會對我們的口糧安全產生任何影響。”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師王曉輝曾在去年的新聞通氣會上如此表示。
數據顯示,國內小麥供需多年平衡有余。從供給看,我國小麥產量總體增加,小麥常年產量在1.25億噸至1.35億噸,年度之間面積波動不大。從需求看,我國小麥需求主要包括食用需求、工業需求和飼用需求,消費數量和結構呈現“食用穩、飼用增、總量增”的特點。
其中,食用需求相對穩定,年度間波動不大,消費量9000萬噸左右;工業需求量小幅波動,消費量1000萬噸左右;飼用消費受小麥品質、玉米與小麥價差等因素影響,年度之間波動較大,近20年在700萬噸至3500萬噸之間波動,年平均消費量1382萬噸。
國內飼料價格開始紛紛下調
進入5月份之后,伴隨著豆粕價格一跌再跌,國內飼料價格已經出現了回落苗頭,部分企業已經有所下調豬料、禽料飼料價格,最高下降近300元/噸。
“目前小麥也已經基本退出飼用領域,小麥價格太高了。”四川地區一家飼料企業表示。對此,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對于今年小麥飼用總量,預計或在2200萬~2500萬噸,較上年減量接近一半。
根據國家糧食與儲備局在5月10日公布的數據,全國主要糧食品種收購價格周報顯示,全國小麥平均收購價格達到3109元/噸。而截至5月初,全國玉米均價為2685元/噸,較2022年初上漲167元/噸,漲幅高達6.7%。
為了加大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供給,國內也加大了進口力度。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4月我國進口大豆807.9萬噸,比上月的635.3萬噸增加27.2%,但比上年同期的744.8萬噸增加8.5%,創歷史同期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