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找工作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正文

李勝利:解碼中國奶業未來15年的發展走向

發布時間:2022-04-29 15:35    作者:.    來源:乳業資訊網    查看:
    過去15年,中國奶業在起伏跌宕中得到了較快發展,完成了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的轉型。至2020年,奶牛養殖的規模化水平從2008年的20%左右增長至68%左右,機械化水平達到了100%,單產水平也從2008年的4噸左右提升至8.3噸。質量方面,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于2021年對其服務的全國200多家牧場的調研數據顯示,這些牧場生鮮乳的乳脂率全年平均在3.8mg/mL以上,乳蛋白率平均水平約3.24mg/mL,體細胞數平均約21萬個/mL,細菌數約為4.3萬CFU/mL,已經處于較高的質量水平。

    回顧過去,中國奶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放眼未來,奶業的發展目標應該立足長遠,鞏固量的穩定,加快質的升級與轉型。面對現階段奶業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加快精細化發展的轉型,構建碳中和、綠色、可持續養殖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奶牛養殖業,切實保障國人的“奶罐子”,我國奶業還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接受《中國乳業》雜志的專訪中,圍繞我國奶業未來15年的發展,基于奶業全產業鏈,提出了6個關鍵詞。

    提振奶業消費

    提振奶業消費始終是驅動奶業高效發展的源動力。李勝利教授提到,從長期來看,消費是中國奶業發展的一個挑戰,2021年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快速增長,推動了奶業的發展。未來,我國奶業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國人能否養成喝奶的習慣息息相關。此外,當前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意味著乳制品消費增長依靠人口紅利拉動的效應逐漸減弱,尤其是新生嬰兒人口從2016年1786萬減少到2021年的1062萬,持續下降的出生率將會直接導致嬰配粉的總需求量減少,以嬰配粉為核心業務的乳企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存量之爭以及市場的重新洗牌。奶業發展靠消費驅動,國家要多鼓勵牛奶消費,通過媒體宣傳或專家講解來科普牛奶的營養作用,消費者懂奶,才會更愛喝牛奶,中國奶業有了消費者,行業發展才會更好。

    建立緊密的上下游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保證奶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高奶價”實現奶牛養殖的高效益的保障。2019年起,國內的生鮮乳價格在一段時期內維持較高水平,帶動了我國奶源基地的迅速擴張,但是當奶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消費增長跟不上,乳企的市場增長空間隨之縮小,奶源供應超過需求,就會造成奶價下跌。為了保證上下游的共同利益,目前我國大部分規模化牧場與乳企通過資本合作與整合的方式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奶價低迷時,乳企可以通過金融貸款、政策扶持等方式帶動上游,維護上游的利益;在奶源緊張時,上游也可以優先保障下游乳企得到充足的生鮮乳,滿足市場需求。在李勝利教授看來,此類合作機制的建立,是在正向引導我國奶業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應該鼓勵養殖牧場和乳企以此方式進行良性合作。

    因地制宜地選擇養殖模式

    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的約束條件去選擇更好的發展模式。李勝利教授提出,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中地區的養殖歷史、飼料資源等條件都不同,所以中國并沒有某一種特定的養殖模式能夠同時符合國內各地區的情況。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土地面積遼闊,能夠給奶牛提供足夠大的運動場,但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土地限制和環保問題,則很難設置;另外,內蒙、新疆、河南、山東等北部地區可以建設萬頭牧場,但南方地區并不多見,因為南方很難集中開發1000畝集中連片的土地用于興建牧場。

    總體來看,發展100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是大體趨勢。但規模的具體大小要同時考慮縱向結合和橫向發展。縱向結合既要解決玉米青貯等飼料原料的自給問題,又要解決環保問題。橫向發展要考慮牧場、加工企業和消費市場的距離半徑,如果單純為了擴大牧場的建設規模,將奶源基地向西北地區過度集中,長期的北奶南運使得成本很難降下來,給奶業的碳減排也造成一定的壓力。

    奶牛健康是優質牛奶的基礎

    奶牛是產奶的主體,要產出優質安全的奶,奶牛本身必須得健康。養殖人員通過凈化環境、疫苗免疫、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奶牛舒適度等方式為奶牛提供更理想、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是非常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奶牛健康不僅是生產優質牛奶的基礎保障,也與奶牛的長壽性和單胎次產奶量密切相關。李勝利教授提到,提高單產和奶牛終身產奶量確實存在矛盾,因為奶牛越高產,釋放到牛奶中的鈣元素就越多,就越容易得產后癱瘓等繁殖疾病。此時,如果牧場滿足不了奶牛的營養需求,奶牛還會發生一些代謝性疾病。一般來說,奶牛在第3胎到第5胎時是一個產奶高峰期,但目前國內大部分奶牛不到3胎就被淘汰了。所以,為了尋求奶牛高產和長壽性之間的平衡,應該同時關注奶牛健康和奶牛單產的關系。李勝利教授認為,現階段,把奶牛的長壽性利用到3.5胎或者4胎,單產保持在10噸左右,是非常好的。

    國內的奶業發展也應該重點關注奶牛育種。目前我國奶牛的育種水平與歐美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未來可以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等方式選擇一些高產且長壽性好的品種,同時重點發展優秀的核心母牛群(核心育種場),提高基因選擇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盡管育種的道路長且投入大,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逐步解決“卡脖子”的奶牛育種問題。

    發展種養結合,加強本土化飼料供給

    在過去的15年中,我國奶牛養殖業的高速增長是在與土地相脫節即“種養分離”的模式下實現的。種養分離不僅推高了養殖成本,而且使糞污處理難度加大。而養殖規模越大,帶來的環境污染風險就越高。李勝利教授表示,國內奶源基地建設要重視如何能獲得種植業的土地,不但有飼養奶牛基地,還要有種植業基地,做到種養結合。牧場實現“一頭牛兩畝地”就能解決種植優質青貯玉米的土地需求,降低飼養成本,同時讓糞肥就地還田,從而真正把奶業做“活”。在生態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土地供給已成為限制奶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

    “種養結合”是奶牛養殖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科學規律。走“種養結合”的發展道路更能充分發揮奶牛養殖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李勝利教授表示,有了土地,方能更好地便于牧場進行種養結合,國家應為奶牛養殖業出臺相關的配套土地政策。此外,針對飼養成本問題,他還建議完善奶價協調機制,通過行業協會、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交流,對地方生鮮乳成本進行測算。

    挖掘一站式供應鏈服務模式的優勢和發展空間

    一站式服務模式具有很大價值,但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李勝利教授在采訪中談到,中國奶業正處于發展歷史機遇期。供應鏈企業作為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更多的是單一供應商合作模式,一站式服務模式盡管還處于起步階段,長遠來看具有一定的發展價值,能夠助力產業發展多頭并進。但這種模式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要求會比較高,每個企業和人員都不將是單一的服務個體,不僅要負責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對于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科學原理都要有所了解,企業的定位將不僅是牧場的服務商,更是牧場非常緊密的合作伙伴,關注客戶的核心利益,幫助牧場的生存與發展。

    當前是行業的上升期,也是這一模式的發展機遇期,一站式服務模式的起步階段少不了頭部企業的帶動,例如在動保行業,像勃林格殷格翰這樣的國際動保企業具有較強的服務規模優勢和技術實力,可以帶動奶牛健康領域的模式升級,借鑒其發展經驗和服務經驗,可以完善供應鏈體系,帶動供應鏈的整體實力強化。當下,經濟在發展,消費在升級,奶業業態和牧場管理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百姓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這種一站式的服務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較長時間的磨合,將會為奶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空間和機遇。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qq:1240812330】刪除,謝謝!

APP下載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