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 (IF=7.17)在線發表了聊城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在野鳥禽流感病毒監測研究領域的最新發現。
野鳥作為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在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與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掌握候鳥攜帶的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規律,聊城大學李旭勇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自2017年開始就在我國東部候鳥遷徙通道的數個重要節點開展禽流感監測工作。
2020年,研究團隊從黑尾鷗、大天鵝和白骨頂雞三種春遷和秋遷候鳥中相繼檢測到7株H10N4和H10N8病毒。經過對7株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并構建系統發育樹發現,7株病毒的HA基因均屬于北美分支,而我國家禽中流行的H10N3和H10N8等均屬于歐亞分支。
與本研究中7株病毒同屬于北美譜系的病毒還有2019-2020年在韓國和孟加拉國候鳥中分離的H10N3、H10N4、H10N7和H10N9病毒,說明北美譜系H10亞型病毒至少在2019年就已經跨洲際傳入歐亞大陸,并與歐亞譜系的野鳥病毒進一步重組形成了歐亞小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孟加拉國以及我國的中東部均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EAAF),該路線是全球候鳥種類最多、野鳥棲息地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區域。
對NA基因進行進化分析發現,5株H10N4病毒的NA基因均來源自歐亞譜系的HxN4亞型病毒,1株H10N8病毒(A/swan/Shandong/W3875/2020(H10N8))的NA基因來源于野鳥中的H5N8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歐亞譜系),另1株H10N8病毒(A/black-tailed gull/Shandong/W1496/2020(H10N8))的NA基因來源于野鳥中的HxN8病毒(歐亞譜系)。
對7株病毒的6個內部基因構建系統發育樹發現,所有基因均屬于歐亞譜系,但病毒在進化過程中與野鳥和鴨中流行的病毒發生了較為復雜的基因重配。因此,本研究中所分離的7株病毒是北美譜系的野鳥H10Nx病毒與歐亞譜系的野鳥HxN4、HxN8、H5N8等病毒重組產生的重配病毒。
對H10N4和H10N8病毒的受體結合特異性分析發現,這些重組病毒主要結合禽樣呼吸道受體(α-2,3唾液酸受體),但A/black-tailedgull/Shandong/W1496/2020(H10N8),A/swan/Shandong/W3875/2020(H10N8)兩株病毒可以同時結合禽樣呼吸道受體和人樣呼吸道受體(α-2,6唾液酸受體)。
將H10N4和H10N8病毒分別感染小鼠后,有3株病毒(EC/W4446/20H10N4, BTG/W1496/20 H10N8, and SW/W3875/20 H10N8)可以在小鼠的肺臟和鼻甲中高效復制,且可以引起小鼠體重顯著下降(5.9%-17.6%)。病理檢測也觀察到病毒可以引起小鼠肺臟較為嚴重的炎性反應。
野鳥攜帶的病毒一旦進入家禽并獲得在家禽中高效的復制和傳播能力,將極大的威脅家禽業,也增加病毒跨種感染人的風險。為了明確這些野鳥源病毒是否具備感染家禽的潛力,研究人員首先評估了H10N4和H10N8病毒在SPF鴨和雞上的復制能力,結果發現,實驗所測試的3株病毒均可以在雞和鴨體內高效復制,且病毒在法氏囊、直腸和小腸的復制滴度較高。
進一步評估H10N4和H10N8病毒在雞和鴨上的水平傳播特性發現所測試的3株病毒在雞和鴨上均可以發生有效傳播,且病毒在鴨上的傳播效率以及拭子病毒滴度更高。這些結果說明野鳥源的H10N4和H10N8病毒可在雞和鴨上復制,且具備較強的水平傳播能力。
本研究首次對野鳥源H10N4和H10N8兩種亞型的北美、歐亞重組禽流感病毒進行了系統的遺傳進化研究,探討了病毒經候鳥遷徙跨洲際和跨境傳入我國的可能路線,明確了H10N4和H10N8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揭示了其在雞、鴨和小鼠上的復制特性和傳播潛力。
本研究發現再次彰顯了加強野鳥禽流感常規監測對我國禽流感的預警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踐行我國動物傳染病“人病獸防、關口前移”防控策略的重要一環。
聊城大學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王艷文為論文第一作者,聊城大學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李旭勇、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聊城大學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郭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彭鵬為論文通訊作者。本研究受到了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和聊城大學畜牧學開放課題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