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養豬業來說一定是特別的一年,各大企業紛紛發力投資生豬產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這一年,對于養豬人來說,絕對是比往年更忙碌的一年。2019年12月31日新希望發布公告,宣布繼續加碼生豬養殖,再增加投資58億元,而且這已經不是新希望一年內首次加碼投資養豬業。
距離上次2012年養豬高潮期已經過去八年時間,2019年開始,上游養殖產業的上市公司又紛紛刮起了養豬之風。雖然受非洲豬瘟影響,豬肉價格飛漲,但養豬產業帶來真正獲益多少,卻并沒有想象的風光。
行業數據顯示,自2012年開始,畜牧養殖的投資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甚至在2018年出現了負增長。例如,主營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雛鷹農牧還因債務危機退市。這也給接下來鉆進養豬風潮的上市公司們敲醒了警鐘,是繼續投資擴大規模還是收縮戰線,以及如何投資都值得深思。
再掀養豬熱
2019年9月4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文,要求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提出完善種豬場、規模豬場臨時貸款貼息政策,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提高生豬保險保額等六舉措。隨后,多家生豬養殖上市公司已經開始行動,相繼發布公告表示將擴大產能。
大北農此前公告,預計2019年的規模大概在200萬頭左右,2020年有望達到500-600萬頭。除此之外,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等多家生豬養殖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表示將擴張產能。
牧原股份在2019年9月3日公告稱,公司使用自有資金設立的五家全資子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記注冊手續。公司擬斥資1.2億元,在6家知名養殖縣設立子公司,每家子公司注冊資本擬定2000萬元,均用于畜牧養殖及銷售等業務。
對此,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稱,隨著公司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結合公司戰略發展的需要,公司將進一步打造集飼料加工、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為一體的生豬產業鏈。
事實上,除了12月31日最新宣布的58億元的投資,此前在2019年12月5日,新希望還剛剛宣布建設9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為89.52億元。2019年8月10日,資陽市人民政府和新希望集團在成都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計劃總投資約4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養殖公司除了積極擴大養殖產能外,還積極布局上下游養殖屠宰一體化。例如,溫氏股份2019年8月6日公告稱,公司養豬業會加大豬屠宰加工業務區域布局,加強肉豬生產與屠宰環節的對接,引導原有客戶轉型升級。
大量公司跟風養豬,也是資本的逐利天性所在。受豬肉行情影響,溫氏股份、牧原股份等傳統養豬龍頭紛紛發力養豬,新希望、海大集團等上游企業也沒忘了加碼。除此之外,網易、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入局,一些房地產公司、賣汽車的、做鋼鐵的、搞皮革的,也紛紛跨界養豬。足以可見,養豬已經成為了一種香餑餑。
豬瘟后的產業擴張
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第一大國,占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的近一半,且進口占比較小,豬價的波動主要是源于國內生豬的供給變化。
2018年8月,遼寧省沈陽市確診我國首例非洲豬瘟,此后非瘟疫情擴散至全國各地。按往常的情況來看,豬肉消費應呈現顯著的季節波動特征,夏季是淡季,冬至至雙節前需求最旺,然而2019年以來豬肉價格卻持續飆升,鮮豬肉價格一度突破了每公斤50元,比往年翻了一番,進而催生了上游的一波養豬熱潮。
特別是2019年以來,新希望已經斥資數百億資金投入到養豬業務。“加大生豬養殖業務的投資力度,有利于公司主營業務做大做強,有利于推進公司區域產業布局,有利于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新希望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新希望強調,資金來源為20%自有資金,80%銀行貸款,不會對公司財務及經營狀況產生不利影響。牧原股份也表示,未來進一步擴張的資金來源,一方面來源于公司生產經營所得,一方面來自于對外融資。
借助飛漲的豬肉價格,2019年養豬業上市公司股價全面爆發。一向低調的養豬大戶逐步走入大眾的實現之中。
在養豬大戶中,以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表現最為亮眼,二者的市值均一度超過2000億人民幣。特別是牧原股份的實控人秦林英家族,財富值榮居《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9位,超過了很多互聯網、房地產業大佬。
另外,記者查閱溫氏股份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其實現營業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凈利潤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4%。
養豬紅利能否持續
上漲的豬肉價格肉眼可見,但養豬又能帶來多少真正的紅利還有待商榷。
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信息稱,2019年8月全國400個監測縣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37.40%,環比下降9.10%,下降幅度創下新的高點。不過,數據顯示,11月全國生豬存欄環比增長2%,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
除此之外,數據顯示,國內畜牧養殖年度投資增長率自2012年開始至今是逐年下降的,尤其是2018年呈現了負增長。
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認為,隨著近兩年上市公司們紛紛投入畜牧養殖行業后,2019年以后將會呈現正增長,但是產能的集體擴張是否會引發產能過剩還不確定。
一個不容忽視的反面教材是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自2012年以來雛鷹農牧共進行了16起并購,其在公告也曾提及,公司前幾年投資規模較大負債率高,過高的負債率加上行業不景氣、金融去杠桿等因素,致使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2018年出現的債務危機導致其不得不退市。
實際上,從2018年底開始,加大生豬產業投入布局的頭部養殖企業,憑借在資金鏈、生物安全防控、規模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了產能逆勢擴張,成為整個行業復產和疫情防控的帶頭者和重要主體,也是生豬養殖規模化與行業整合的重要推動者。
分析人士表示,非洲豬瘟疫情緩解后,市場上能保住大部分產能的主要是大規模的養殖上市企業和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生豬產業的啞鈴型結構越發明顯。養殖上市企業里,能否持續獲取市場紅利,在于是否掌握了復產生物安全技術和較高的生產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