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經濟參考報
在我國政府部門積極處理“問題奶”的同時,一系列及時有效的產業扶助政策也迅速出臺。這些政策有效地穩定了我國乳業產業鏈條,并恢復了消費者對國內乳產品的信心。記者在山東、黑龍江等地采訪見到,許多乳品企業都在開工生產,規模養殖場的奶農原奶銷售重新啟動,市民對國內安全乳產品的消費信心增強。業界有關人士認為,原料奶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奶制品消費“原字化”、“本地化”,將成為“問題奶”后我國乳業市場的發展趨勢。
原奶生產向規模養殖場和大型奶站集中
“問題奶”事件發生后,山東省和黑龍江省的有關部門按照國家和省里的統一安排部署,狠抓奶牛飼料生產、奶牛飼養、奶站經營、鮮奶質量的監督管理,進一步確保生鮮牛奶質量安全,一度因部分乳品企業整頓而滯銷的原奶銷售又重新啟動。“問題奶”事件發生后,流動奶販基本消失,奶牛散養戶面臨新的選擇,而處于政府部門有效監管下的集中榨乳奶站和規模化養殖場得到了乳品加工企業的認可。黑龍江省肇東市擁有基礎母牛八萬頭,年產原奶20萬噸,主要供給伊利集團(肇東)公司。肇東市向陽鄉文明鮮奶收購站負責為周邊四五十戶農民集中榨乳。站長郭文明說:“‘問題奶’事件發生后,伊利的原奶收購要求更嚴格了。除了伊利確認的A、B、C類奶站能正常送奶外,散戶和小規模奶站的原奶伊利都不收了,集中榨乳的優勢現在顯現出來了。”山東省畜牧行業協會奶牛分會會長王桂月說,“問題奶”事件為奶牛飼養由散養向規模化養殖場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因為規模飼養既利于提高單產、減少成本、抗擊市場風險,又利于增強奶農質量意識、保障原奶質量,同時還利于有關部門監管。
市場消費向“原字號”“本地化”轉變
記者近日對哈爾濱、濟南等地的市場走訪發現,一般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傾向正在向酸牛奶、液態奶等“原字號”轉變。同時,本地乳品加工企業生產的檢驗安全的產品深受歡迎,銷售量大增,原有的乳制品市場格局開始重新整合。山東省畜牧業信息中心畜牧師胡智勝說,乳制品行業有一個熟知的規則,即最好的奶生產酸奶,其次生產液態奶,再次生產奶粉。“問題奶”事件后,純液態奶消費量大增,是對這一規則的最好解釋。
記者在濟南市易初蓮花超市采訪發現,山東省當地的佳寶乳業公司生產的乳制品近期銷售量猛增,時常有市民到柜臺前詢問、購買。超市促銷員王培山說,佳寶的產品銷售一直很好。特別是近些天佳寶的酸牛奶日銷量達到了800袋(每袋200克),比9月初時高出一倍。
此外,新鮮、“信任鄰居心理”等優勢,也使“問題奶”事件后,那些沒出現質量問題的區域性乳品加工企業迎來了一個好的發展機遇。像佳寶、三元、完達山等銷售量適中、市場范圍適中的本地乳品加工企業,在當地消費者心中初步形成了“優先消費”的習慣。
在哈爾濱市區內的一些超市里,奶粉銷售點還打出了“‘地產’奶粉值得信賴”的宣傳標牌,許多市民把眼光轉向了“地產”乳品。據黑龍江省奶業協會調查,省內沒有檢出問題的完達山、飛鶴等品牌的乳制品日發貨量比過去增加了一至二倍,市場銷售量也比過去翻番,其中液體奶銷量增長了約50%。 在濟南沃爾瑪超市工作的張枚云對記者說:“現在我周圍選擇喝本地品牌奶的人明顯多了。我自己家訂的就是佳寶的液態奶,廠家一天送一袋,產品既安全又新鮮。”
國內乳品消費信心仍需培育
黑龍江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說,“問題奶”事件對原料奶、乳品消費兩個市場沖擊最大。通過政府部門的一系列對策措施,消費市場正在以較快的速度恢復,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培育。據黑龍江省奶業協會掌握的情況,除省內沒有檢出問題的完達山、飛鶴等品牌的乳制品日發貨量比過去明顯增加外,曾經檢出問題的伊利、蒙牛等企業也正在恢復性銷售階段,加工能力已恢復到近90%,銷售量也恢復到過去的60%至70%,產品品種也有所調整,純奶的加工生產力度加大。商務部發布的對全國350家重點零售企業的監測顯示,9月17日未檢出三聚氰胺的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銷量較12日下降33%,但18日較17日回升20%,19日較18日又回升 4%。這組數字說明,“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消費者正在恢復對國產合格奶的消費信心。
但在奶粉市場,一些消費者仍存有疑慮,以至于不惜花高價購買進口奶源生產的奶粉。王桂月說,解決當前奶業陣痛的當務之急在于消費環節,根本辦法是恢復消費者消費奶產品的信心,用消費拉動生產、加工。“消費不暢,其他環節就堵死了。因為奶制品賣不出去,企業資金就沒法周轉、收奶就有難度,奶農賣奶就可能隱患重重。”專家認為,許多百姓不敢喝奶,歸根結底就是擔心奶產品質量不合格。因此,在已查出的“問題奶”全部下架之后,質檢、衛生等部門應該盡快為目前各大型超市和賣場里在售的經檢查合格的奶產品,貼上像北京市一樣的“未檢出三聚氰胺”、“QS”等標簽,讓百姓喝到放心的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