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涮羊肉深受老百姓喜愛,可是不是市民爆料市面不少“牛肉卷”、“羊肉卷”并非純牛羊肉,而是用鴨肉、豬肉等摻和切片而成,暗含貓膩。記者昨日走訪發現,情況果不其然,甚至“摻假羊肉”成了行業里的明規則。據悉,市面肉卷通常采取純肉壓實后冷凍成塊,然后機械切片,據業內人士介紹,因為肉質要求更細膩,肥瘦必須均勻,肉卷要比普通肉品還貴三四成,如果價格過低,品質就值得懷疑了;此外,摻雜其它肉的所謂羊肉卷,可能使用羊脂油等入味,以達到亂真效果,如此了你還敢吃嗎?
有道是“存在即合理”。既然低價摻假羊肉卷充斥市場,已成“潛規則”,其背后恐怕多少也有其合理因素。事實上,既想吃鮮美的羊肉,又嫌肉價太高的老百姓并不少見,于是,“掛羊頭賣狗肉”這一傳統伎倆被商家重新翻出,也就并不意外了。不難設想,摻上鴨肉、豬肉之后,老百姓既能吃得起“羊肉”,商家還能獲得更多的銷售額和利潤,又何嘗不是“雙贏”之舉?
某種程度上,摻假羊肉成為明規則,其實無關成本,更不能拿要想讓面包比面粉便宜,只能摻添加劑來類比。無論如何,摻假羊肉不是人們敢不敢吃的問題,而是當最起碼的商業規則都被違背時,任何的說辭都是謊言與借口。
事實上,只有真正從監管入手,讓摻假羊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為此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市場才不會被扭曲,劣肉才不會驅逐良肉,羊肉摻假也才不至于如此肆無忌憚地成為“明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