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現代化。
在復雜多變的全球農業競爭新格局下,傳統企業如何借助新興技術激發內生動力,推動農業從“量”向“質”轉變,已成為當下重要的現實議題。
對此,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新形勢下,要用新質生產力來武裝傳統產業,加快創新升級。一方面將緊抓育種、飼料配方等生物科技研發,提升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要抓好日常管理,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來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糧食安全根基更加堅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對此,劉永好表示:“我國農業有相當大的發展和進步,農業機械化水準也比較高,中國人端好自己的飯碗沒問題,但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還有一些差距。第一是育種,好多動物原種靠進口;第二是人均占用耕地太少,在耕種規模化、智能化和效率上還需要提升;第三是隨著規模擴大,怎樣保證農民的利益,先富促后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我認為傳統產業具有基礎性,對于肉蛋奶的需求一萬年都不會消失。”劉永好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未來格局,企業要通過人工智能提升企業效益,實現規模擴大、科技引入、品種優化、效率提升。
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布局中,育種被視為“芯片級”戰略。新希望與中國農科院合作成立的“畜禽種業創新中心”,正在攻克豬芯片、鴨芯片等核心技術。“過去我們引進的種豬每頭要花5萬元,現在通過自主育種,成本降到1萬元以內。”劉永好透露,他們培育的“川香豬”已通過國家審定,這種新品種將豬肉蛋白質含量提升至24%,比進口品種更具競爭力。
在生豬養殖行業,周期性價格波動始終是困擾行業健康發展的難題。劉永好對此深有感觸:“豬價低谷時養殖戶虧損,價格高漲時消費者抱怨,這種周期性矛盾需要科技手段來破解。”在他看來,通過整合市場行情與歷史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建模預測豬周期,將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者,新希望智慧養殖場已構建起智能化監測體系:AI攝像頭全天候追蹤每頭生豬的體溫、體重及進食量,異常數據觸發系統自動預警。劉永好特別強調這種變革帶來的管理質變:“過去要靠人挨個查看豬圈,現在通過物聯網傳感器,能隨時掌握10萬頭豬的健康狀況。”
“可以說我國畜禽種業發展是獲得了一定發展的,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畜禽育種體系有待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育種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發展滯后,種業企業競爭力有待增強。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種畜禽生產經營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劉永好指出。
為了促進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劉永好提出,至少從三個層面發力:一是完善育種體系,提升畜禽種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夯實畜禽種業發展基礎。三是加強種業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大力培育“新農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過去十年返鄉入鄉創業人群超過1200萬人。如何為這些年輕高素質人才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間廣的鄉村生態,是解決當前鄉村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素質偏低、結構失衡等問題的關鍵。
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也進行了部署,重點是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曾對此進行解讀,他表示,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為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
劉永好表示,早在十年前的政協委員通道發言時,他便提出“綠領”新農人的概念。“綠領”即用新技術、新手段、新辦法從事現代農業、綠色產業的新型農民群體。他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青年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是關鍵。
過去幾年,新希望聚焦鄉村發展和人才培養,發起了“十萬綠領新農人”培訓和鄉村振興“村長班”項目,目前已經培養8.7萬名新農人和300多名村基層干部。此外,新希望建立了五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輻射四川、貴州、浙江、山東等地。“希望通過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通過新農人培訓,把鄉村振興的人才培育起來,能夠學會用‘金扁擔’來武裝現代農業。未來我國農業能夠像工業一樣,走上世界前列。”劉永好說。
劉永好就此還對引導年輕人到農村創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方向。他提出,希望國家重點培養新農人,特別是年輕人,發揮各界力量積極開展返鄉青年再培訓,讓他們成為新農人的主力軍。另外,針對農業院校畢業生只有很小比例去了農村或從事農業相關創業、工作的現狀,他表示可以對到農村創業的年輕人給一些補貼,比如大學畢業去農村創業,每年給1萬元補貼,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