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第二十三屆中國長春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現場,“吉牛中國牛”“極品梅花鹿”“吉優畜品”三個專業展館前人頭攢動、觀者云集,“吉牛中國牛”品牌招商推介會同步舉行,來自海內外73家客商參會、4萬余人次線上“圍觀”,共21家企業與意向客戶現場進行戰略合作簽約,達成意向交易額約8600萬元。
展會是觀察地方產業的窗口,從吉林省肉牛招商的火熱程度,其發展勢頭可見一斑。面對近期我國牛肉市場價格下跌的客觀形勢,吉林省逆市跑出了肉牛產業發展“加速度”:202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肉牛飼養量達673.4萬頭、同比增長6.7%,屠宰量達36.4萬頭、同比增長117%,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1843.27億元、同比增長8.96%。
重壓之下產業韌性凸顯,既源自吉林省肉牛產業的深厚基礎,更得益于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有力舉措。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的殷切囑托,先后出臺《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十條政策措施的通知》《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的意見》《全省肉牛屠宰量倍增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將肉牛產業作為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標志性工作來抓。同時,緊盯穩定基礎產能、降低飼草成本、推動全鏈發展、強化金融支持、提振終端消費、加強技術指導等政策實施成效,為產業穩健發展構筑起有力保障支撐體系。
滄海橫流顯本色,最是風雨見真章。復雜嚴峻的行業形勢下,吉林省肉牛產業逆市上揚,奏響了一曲強農富民的“吉牛牧歌”。
牽住產業增值“牛鼻子”
——吉林省立足糧食大省突出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發展壯大肉牛產業,吉林省基礎深厚、優勢突出。早在20世紀90年代,吉林省委、省政府就把優質肉牛工程擺上重要位置,提出“‘四個蹄子’要追趕‘四個輪子’”“再造一個一汽”,出臺建設畜牧業大省的決定,省財政出資支持長春市從國外引進優質種牛,扶持了一批良種繁育場和肉牛屠宰加工企業。
進入新時代,立足早期奠定的養殖規模、種源建設、質量標準等基礎,以及地處東北肉牛帶核心區的氣候冷涼、飼草豐富、生態優良等優勢,吉林省再次將肉牛產業作為助推地區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和堅強支撐。
“肉牛產業上連種植業、下接加工業,附加值高、產業鏈長,是鄉村產業中極具帶動力的產業,也是吉林省最具優勢、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對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推吉林全面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吉林省副省長郭靈計表示,舉全省之力推動肉牛產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力爭推動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轉型升級,實現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轉變。
堅定的決心是對現實的深刻把握,更是對發展的不斷校準。
糧食大省是吉林省的重要定位和特色優勢,但客觀來看,在從糧食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路上,困擾仍然存在:如種糧比較效益低、增值轉化能力弱,帶動農民增收不足;又如隨糧食一起產出的還有大量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等現象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再如黑土地出現退化,如何保護成為全新課題。
直面痛點,吉林省從不缺乏轉化思維。
有著“共和國長子”之稱的一汽集團,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也是幾代國人對于長春市、對于吉林省的印象名片。作為吉林省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的汽車制造業,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產業鏈整合能力極強,生產一輛整車需要上下游數萬個零部件。而在農業領域,畜牧業同樣具有類似特性。據測算,1頭肉牛年消耗秸稈約3噸,年轉化玉米2噸左右,年產牛糞4噸,可還田3畝,減少化肥施用100斤。
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豐富的玉米及秸稈產出為肉牛養殖提供了重要飼料來源。2020年,吉林省提出實施“秸稈變肉”工程,加快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此后,又在2021年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以種養結合、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構建秸稈粗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和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打通農牧循環通道——“秸稈變肉”,從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糞污無害化處理還田,替代化肥提高了地力。
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是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吉林省堅定踐行大食物觀的生動實踐。根據年度工作計劃,到今年底,吉林省飼料化利用秸稈預計達1880萬噸、占秸稈總量的47%,肉牛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打造全國重要的肉牛種源供應基地、標準化養殖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承載糧食及秸稈等副產物轉化增值的肉牛大產業。
方向已定路徑明,創新發展思路寬。吉林省的糧食優勢、資源優勢,轉化聚合而成產業發展新優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吉林省肉牛飼養量達717.3萬頭,比2021年增長了23.5%;牛肉產量49.1萬噸,比2021年增長了20.3%。按我國人均7.0千克的牛肉消費量測算,吉林省為全國百姓餐桌貢獻了1/10的牛肉。
重壓之下凸顯“牛勁”
——在發展壓力驟增的情況下,吉林省肉牛產業韌性不減,實現穩產求進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牛肉價格下跌,對肉牛產業與牛肉市場都產生了較大影響。面對養殖成本更低、存在競爭優勢的進口牛肉沖擊,國內養殖戶持續虧損、行業不斷淘汰母牛,對肉牛產業根基構成損害,可能引發全產業鏈衰退。
當養牛遇到問題,應該怎么辦?牛產業鏈不同主體心中或許會有不同答案。
對于小戶而言,基層獸醫的一次“把脈問診”,可以避免動物疫病帶來財產損失;對于企業而言,金融機構的一次快速審批,能夠幫助渡過市場波動的難關;對于產業而言,主管部門的一份政策文件,是穩信心、穩預期,促進肉牛產業健康發展的“定心丸”。
為緩解行業生產經營壓力、穩定肉牛基礎產能,農業農村部迅速行動,印發《關于穩定肉牛生產發展的通知》,并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等6部委,印發《關于促進肉牛奶牛生產穩定發展的通知》,幫助養殖場戶渡過難關。吉林省結合實際情況,打出一套牛業紓困“組合拳”。
政策落實千頭萬緒,有沒有集各類服務于一體的高效工具,使從業者免于多方求助、東奔西跑?在吉林省,一款名為“吉牛云”的數字化平臺加速為肉牛產業賦能。截至10月末,該平臺收集了518.5萬頭肉牛、35.2萬戶養殖戶信息,打通肉牛產業各環節信息通道,實現全產業鏈數據深度融合。同時,結合1600多個“吉牛幫”服務站,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涵蓋政策監管與補貼、技術培訓、獸醫和繁改、普惠金融、投入品和活牛交易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沿街林立的獸醫獸藥店折射出肉牛產業在當地的支柱地位。該鎮是東北非牧區最大的黃牛交易集散地,也是我國西門塔爾牛的主要養殖地之一,遠及云貴川的客戶都到此交易,年交易量達10萬余頭。
早上9點剛過,那丹伯牛市散市,養殖戶李宏光踱步來到“吉牛幫”服務站。自家200頭牛打著耳標,原本足不出戶就可以實時掌握飼喂、疫病等信息。這次來服務站,他一是向工作人員當面請教幾頭患臍帶炎的牛是否需要手術;二是當下牛價偏低,他來問問行情,打算抄底引進優質牤牛、出欄淘汰劣質牛。
“以前高品質種公牛三四萬元一頭,養殖戶舍不得入手。現在好牛的價格都快變成肉價了,倒是個調整畜群結構的機會。”服務站工作人員張立波從事獸醫和繁改服務20多年,面對近期牛價走低的行情,他盡可能為客戶講解得更細致些,“盡管在養殖一線服務吃了不少苦,但在行情好的時候為養殖戶創造財富,行情不好的時候保全財富,還是感到很欣慰的。”
李宏光和張立波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在低谷期推動行業爬坡過坎,需要管理部門及時有力的舉措支撐。
面對行業下行重壓,吉林省聚焦突出矛盾、創新發展思路,鞏固深化現有政策舉措,統籌推進良種繁育、飼料獸藥、疫病防控、規范養殖、市場交易、屠宰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綠色生態、服務監管等全鏈條降本增效、穩產求進。搶抓產業調整窗口期,優化整合創新技術、創新政策和創新機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思維理念創新,破解當前肉牛產業穩產保供與效益收窄矛盾,穩定基礎產能推動肉牛產業持續向好。針對肉牛價格低位運行,吉林省迅速轉換思維理念,著眼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現實需求,堅持“工業化思維、項目化帶動、園區化集群、品牌化經營、智能化監管”,實行養殖業擴量和加工業提質兩手抓。依托34個肉牛產業大縣,堅持保種源、建強鄉(鎮)、育場戶相結合,新增基礎母牛16萬頭,達到272萬頭;新增萬頭以上養殖大鄉(鎮)39個,達到221個;新增養殖場戶2.2萬個,達到35.2萬個。
——堅持發展動力創新,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難點堵點,高位推動良種繁育體系建設。2023年3月,吉林省首款肉牛20K液相育種芯片“吉牛1號”問世,標志吉林省在肉牛育種芯片領域實現了自主知識產權零的突破。這款芯片整合了延邊牛、延黃牛、中國草原紅牛、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等十幾個國內外優秀肉牛品種的基因信息,可以用于不同肉牛品種遺傳特性解析、品種鑒定、資源保護、新品種開發等工作。目前,吉林省肉牛品種資源、良種化水平在全國領先,全省種公牛站6家、核心育種場6家,年產優質凍精1000萬劑,居全國首位,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良種供應基地。
——堅持政策性金融創新,破解穩預期促發展與養殖主體發展積極性不高的矛盾,激發肉牛產業發展活力。堅持從良種切入,整合4775萬元資金,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優質凍精免費發放全覆蓋政策,加快全省肉牛繁殖改良進程,提高肉牛及其產品的品質,增加養殖效益,保護和調動養殖場戶積極性。在持續落實肉牛引種補貼、貸款貼息政策的同時,優化整合2200萬元資金,實施秸稈莖穗兼收、菌酶協同試點,有效降低養殖場戶飼草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進一步盤活企業資產、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探索肉牛等畜禽活體和養殖圈舍作為抵質押融資物,集中推進“畜禽活體登記+農戶自愿保險+銀行跟進授信+政府或第三方監管”的業務模式,鼓勵開展整村授信。以吉林省農信為例,截至11月末,全系統肉牛產業貸款余額89.7億元,其中重點支持養殖20頭以下農戶5.5萬戶。
——堅持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和品牌營銷創新,破解高質量發展與產業競爭力不強的矛盾,促進肉牛產業提質增效。為調動屠宰企業積極性,明確對年度新增屠宰量1000頭、1萬頭、3萬頭、5萬頭以上的企業,分四檔給予每頭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的獎勵。致力打造名優品牌,圍繞“吉牛中國牛”核心主題,開展“青山游牧綠水滋養-品味吉牛中國牛-堪稱牛上牛”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宣傳。立足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吉林省與安徽、浙江、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多次就肉牛產業發展進行對接,制發肉牛產業發展宣傳片、招商手冊和產品名錄。組織6家企業參加上海西雅國際食品展覽會、“皖美農品”等專題推介。深化與京東、淘寶等11家電商平臺合作,會同南方航空開啟空運通道,吉林省鮮食牛肉從產區到銷區實現朝發夕至。截至11月末,皓月、樺牛、犇福等10個頭部企業產值達到136.33億元,同比增長3.32%。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破解高水平安全與小規模大群體經營的矛盾,構筑產業發展安全屏障。引導企業、合作社與養殖場戶訂立彈性育肥購銷合同,形成擔保貸款、托養分紅、訂單生產等多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關系。樹牢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3個“變廢為寶”,即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實現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居“五化”利用之首;因地制宜推廣就地就近堆漚發酵還田、集中收集轉運處理、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等模式,實現畜禽糞污變廢為寶,改善土壤有機質成分,保護黑土地,提升糧食產出能力;對病死病害畜禽無害化處理產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生產高端功能型肥料、肉骨粉和動物油脂,實現變廢為寶,提升產業附加值。依托13家涉牧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7350名技術推廣員、2900名繁改員、9068名防疫員和1567名大學生村獸醫的作用,組建動物防疫專家服務團,開展百家重點牛企監測服務,發放肉牛防疫公示卡31.82萬張,全省免疫無口蹄疫區安全穩定運行84個月。強化投入品和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實現從養殖前端到產品終端“一牛一碼”全程可追溯。
在我國牛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的關鍵時期,吉林省肉牛產業多項數據逆市增長,顯示出極強的產業韌性。吉林省畜牧業管理局肉牛產業促進處負責人徐一鳴介紹,聚焦穩預期促發展和提高養殖主體積極性,今年以來,吉林省、市、縣三級畜牧部門巡回宣講免費凍精、秸稈莖穗兼收、菌酶協同及屠宰增量補助政策,暢通政策直達通道,推動16項政策3.37億元資金直達企業、科研單位和養殖場戶,給行業主體吃下“定心丸”,提振了產業發展信心。
“三個轉變”增添“牛氣”
——由單一養殖向種養一體農牧雙循環轉變,由傳統分鏈經營向現代全產業鏈并進轉變,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在吉林省18.7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著國內優勢明顯的三大優良肉牛種群:東部山地有與日本和牛、韓國韓牛媲美的延邊牛和延黃牛群體,西部有典型的乳肉兼用型草原紅牛群體,中部平原有全國規模最大、改良效果最好的西門塔爾牛種群體。此外,還有長白山黑牛、沃金黑牛、樺牛等地方特色牛種。
立足“牛優勢”、做足“牛文章”,吉林省發展肉牛產業,并非一哄而上,而是遵循省情農情和畜牧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徑方案。僅在長春市一地,記者就見到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
在農安縣,長春城開農投集團投資40多億元,建設國內設計存欄量最大的綠色循環畜牧產業示范園區、設計年可屠宰肉牛20萬頭的農牧加工示范園區,包括繁育示范區、標準化養殖區及屠宰加工、精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等“六區四場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打造集“飼料生產、良種繁育、肉牛養殖、糞污處理”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自園區建設以來,開展“放母收犢”模式,向農戶發放基礎母牛,通過融資貸款為農戶提供養殖本金,母牛生產后高于市場價回收小牛,建立起聯農帶戶肉牛養殖聯合體。目前,園區肉牛存欄2萬余頭,“城開吉牛”品牌產品暢銷全國。
在經開區,中農吉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堅持互聯網思維和輕資產運營,通過整合各地閑置養殖場資源,吸納農戶集中駐場育肥,配套數字化管理、屠宰加工、品牌營銷等設施體系,打造“吉小牧”“莘西美”銷售品牌,依托自身電商渠道及線下門店、流動餐車等消費場景,有效解決牛肉銷售問題。搭建數字化智慧牧業養殖管理系統,記錄并監控肉牛從入欄到出欄全生命周期成長信息,可定時定牛完成預算管理、單體盈利分析等業務,已做到全口徑造肉成本19.5元/公斤、出肉率43%,領先國內平均水平。
在九臺區,龍嘉街道大城子村榮國養殖專業合作社與社員農戶簽訂肉牛代銷收購合同,實行收購、養殖技術、飼料供應、防疫、銷售“五統一”生產模式,提高養殖戶組織化程度,高峰時養殖規模達600頭,帶動約200人增收。面對行情下行,合作社采取種養循環模式,玉米秸稈自用、飼料自攪拌,糞污無害化處理后還田,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緩解市場波動風險。
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從大企業到小主體,再到新近入場的養牛“新勢力”,盡管發展模式各異卻有著共性的目標追求,即全產業鏈條的高效協同和深度融合。
產業鏈前端,基于產業體系的肉牛新品種培育、高效快繁、無抗養殖、重要傳染病防控等技術集成推廣,保證了吉林省牛肉品質。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呂文發介紹,吉林省整合全省優勢科研平臺和產業人才,探索東部山區、中部農區、西部牧區肉牛產業發展模式并示范推廣,構建全產業鏈條技術攻關和專家服務體系,有效推動群體改良和地方品種保護利用,為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吉林省無抗養殖技術協會利用省級專項資金支持“無抗試點”示范工作,圍繞政策解讀、技術培訓等強化指導服務,近年來,建設年產萬頭肉牛無抗養殖基地15家。
產業鏈后端,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拓寬市場營銷渠道等一系列舉措,對肉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形成拉動。吉林省畜牧業管理局畜產品加工管理處負責人楊敏介紹,為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吉林省印發肉牛屠宰量倍增工作實施方案,支持屠宰加工企業融資貸款、增產擴量、宣傳推廣,促進肉牛產業從牧場到餐桌全鏈條升級。吉科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拱e拱”“鼎e鼎”等數字化畜產品質量安全平臺系統,助力實現“一牛一碼”身份監管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無紙化應用,構筑肉牛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全流程監管閉環。
截至11月末,吉林省共培育肉牛百億級企業1家、億級企業2家,研發生產熟食、預制菜等4大品類730個產品。全省外調牛肉及產品3.89萬噸,同比增長157.4%,實現從調牛到調肉的轉變,將更多增值效益留在省內,肉牛全產業鏈提質升級初見成效。
“肉牛產業主要涉及一產,但它的效益更多體現在延伸出來的二產、三產上。吉林省聚焦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任務,以三產深度融合為引擎,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切實把肉牛產業打造成富民強省的優勢產業。”吉林省畜牧業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柴冠表示,堅持跳出畜牧業發展畜牧業,吉林省從三產切入,做大做強品牌和市場營銷,激活二產屠宰加工業擴量提質,帶動一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肉牛產業實現由單一養殖業向種養一體農牧雙循環轉變、由傳統的分鏈經營向現代的全產業鏈并進轉變、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值得借鑒的“牛經驗”
——打造現代農業標志性工程、平穩過渡市場周期性波動,吉林省肉牛產業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近年來,吉林省提出打造十大農業產業集群,將肉牛產業作為推動產業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塑造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標志性工程來抓并初戰告捷,又在周期性低迷的市場形勢下實現多項產業指標逆市上揚、發展勢頭企穩向好,其對于農業其他細分產業推進現代化發展頗具參考借鑒意義。
深挖特色是產業良好發展的前提。白山黑土大糧倉,是吉林省的最大特色。立足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這一優勢,吉林省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同時,因地制宜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病死病害畜禽無害化處理產物資源化開發,既發展了附加值高的產業,又保護了黑土地、提升了糧食產出能力。思路一轉天地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病害畜禽三大“變廢為寶”,使曾經的“包袱”變成新的增長點。
從高位推動到逐項落實落細。“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但落在具體工作中如何體現?從吉林省發展肉牛產業實踐來看,“重”在投入、“重”在落實。近年來,吉林省不僅真金白銀投入肉牛產業,更構建起上下貫通的一體化工作推進機制,從產業政策“牛十條”,到組織機構“牛處室”“牛中心”,再到延邊州7位駐村第一書記親自下場推介牛肉,無不體現著地方政府對特色優勢產業的重視。
要素保障主動平抑市場波動。農業生產具有鮮明周期性,肉牛養殖投資大、周期長、資金回流慢,使對市場價格反應滯后的養殖主體天然面臨較大風險。吉林省肉牛養殖規模20頭以下的小主體占比約90%,在此輪市場下行周期中未動搖產業根基,關鍵在于吉林省統籌“小規模、大群體、多層次”的經營格局,充分調動良種、良技、資金、信息等要素精準扶持各類經營主體,以“有為”之手推動“化危為機”,構筑起產業發展安全屏障。
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具有以“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的“基因”。針對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客觀現實,吉林省養牛不僅發力宰出來、賣出去,更著重深加工、打品牌、搞服務、巧營銷,肉牛產業加速集群集聚,帶動養殖戶有活干、有錢賺,形成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花牛肉香。”自古以來,“牛羊滿圈、人畜興旺”便有美好生活的寓意。從啟動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算起,吹響產業發展“沖鋒號”4年多來,吉林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前三季度,主要畜禽出欄量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牛肉產量同比增長7.6%,高于全國3個百分點;養殖業產值居農林牧漁業之首,一季度占95%以上,二季度占84%以上,三季度占66%以上,全年占45%以上,成為全省農業加快增長的主要支撐因素;預計到年底,全省肉牛屠宰量達52萬頭,由2023年全國第11位躍升至全國第5位,屠宰率趕超全國平均水平。
吉林省堅定不移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源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學指引,源自歷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吉林省畜牧業系統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把肉牛產業打造成了希望產業、幸福產業和朝陽產業。
巍巍長白山,浩浩松江水,一個在白山松水間向更高層次邁進的肉牛產業新高地正在崛起。
“吉牛中國牛”,堪稱牛上牛!
來源:農民日報
初審:宋巖
復審:程曉輝
終審: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