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河蟹個頭小、養不大的局面,因稻蟹生態種養大規格高品質扣蟹培育關鍵技術的成功而扭轉,這也為盤錦河蟹做出“大”文章打開了想象空間。
今年10月,遼寧省農科院所屬淡水院聯合省農科院植保所、植環所和鹽堿地利用研究所等單位,在盤錦舉行集成新技術現場測產會。測產數據顯示,試驗區內的扣蟹個體均重16.9克,比對照組個體均重分別高出168.25%和106.09%。
規格扣蟹是養大規格河蟹的基礎。此前,科研團隊用大規格扣蟹進行稻田養殖的實驗數據顯示,大規格扣蟹養出的成蟹平均畝產達32.6公斤,個體平均重達125.8克,100克以上成蟹(二兩蟹)的占比達73.3%,而傳統養殖的二兩蟹比重只有約10%。
本土河蟹也能長大個兒
盤錦農業有兩張名片,一是大米,二是河蟹。在省品牌建設促進會今年發布的報告中,2024年盤錦河蟹品牌價值達432.91億元,再創新高,在全省農業區域品牌中排名僅次于盤錦大米,位居第二。
河蟹產業對于盤錦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盤錦河蟹也有著天然的短板,那就是個頭偏小。“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的。成蟹生長期每脫一次殼,體重增長約一倍。南方河蟹的生長期比盤錦河蟹長,而且南方多采用湖面、池塘等大面積水體養殖,其優勢是北方稻田淺水養殖所不具備的。”沈陽農業大學教授、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東說。
盤錦河蟹能否長大個兒,同樣是農業科研部門關注的問題。2022年,聚焦養殖大規格蟹,省農科院整合淡水養殖、植物保護、植物營養和水稻種植優勢學科資源,啟動“遼寧淡水蝦蟹綠色養殖關鍵技術協同創新”項目,組建了稻蟹綜合種養、淡水蝦蟹池塘精養、病害防控等4個攻關團隊,先后突破了稻田、池塘模式下大規格河蟹養殖關鍵技術。
“養大蟹是多個技術集成的結果,最關鍵的在于蟹苗培育環節。我們通過優化水域空間、調整投苗密度、保障營養需求、控制個體早熟等手段,首先保證了蟹種的大規格,而后投大苗、喂好料,最終產量和規格都有不錯的提升,增收效果明顯。”省農科院淡水院研究員楊培民說。
新模式推廣仍存難點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淡水蟹年產量約為80萬噸,其中盤錦河蟹約6萬噸,產業產值約60億元,盤錦因此被稱為“中國河蟹第一市”。
目前,僅盤錦的河蟹養殖面積就達178萬畝,其中稻田養蟹面積為95萬畝,同時依托“稻蟹共生”創造出立體生態種養殖、稻田養殖扣蟹、扣蟹成蟹混養、成蟹養殖高產高效等生產模式。相關專家認為,通過投養大規格扣蟹提升單產,并以示范項目的“賺錢效應”吸引更多養殖戶參與,進而為本地河蟹產業增值,是可行路徑。
但楊培民表示,雖然養大蟹獲得了技術上的成功,可推廣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在養殖環境營造上,需要對稻田四周挖深環溝,耕地保護方面恐難突破,而且不利于稻田機械化作業;實驗河蟹喂好料的投入成本,比傳統養殖戶的飼料投入高很多,影響養殖戶前期投入的積極性。
事實上,受傳統農業生產思維影響,河蟹“密養”的習慣在盤錦當地普遍存在,而這恰恰是養大規格河蟹的禁忌。盤山縣的一名養殖戶說,因為河蟹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多投才能保量,十多年來他都是“密養”的。
對此,盤錦繞陽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于永清也深有感觸,在進行技術推廣時,改變養殖戶的“密養”習慣最難。他算賬說:“比如每畝投400只扣蟹產出20斤大蟹,僅大蟹就可賣1200元。但養殖戶習慣投600只甚至800只,收獲的多為小蟹,結果只能賣800元。”
精深加工短板待補
今年中秋、國慶市場上,二兩以上母蟹的零售價超過80元,這讓不少養殖戶熱情高漲。
盤錦河蟹雖然有難養大蟹的劣勢,但因生長期短,可搶占中秋、國慶市場,是南方河蟹不具備的優勢。近年來,通過移植盤錦蟹種及養蟹技術,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養殖河蟹已成規模,每年通過盤錦河蟹市場的交易量達12萬噸,占全國的15%,地位舉足輕重。
“這樣的市場結構,說明如果通過大規格蟹養殖模式、智慧技術賦能,靠提高單體蟹的規格和品質而優價銷售,并搶占全國‘雙節’市場,產業增值的空間是巨大的。”楊培民說,養殖端增收50%的收益完全可期。
圍繞盤錦河蟹做好“大”文章,不只是生產大規格河蟹一條路,還要在精深加工上走出新路。在產業支持上,除了做好品牌打造、市場營造、政府監管等工作外,尤其要重視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
“目前,我們的蟹產品加工主要體現在一些菜肴上,但南方企業會根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變化而開發出蟹黃、蟹柳等產品,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有的企業甚至專注于提取蟹殼里的藥用甲殼素。”李曉東坦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拉長產業鏈,是盤錦河蟹產業需要發力的地方。
養不出大蟹的問題如今已實現技術破局,延鏈助推盤錦河蟹產業轉型升級同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