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豬派調研,2023年河南萬頭豬場僅存14家,山東萬頭母豬企業也戰略撤退僅剩9家。
河北雖然在規模和知名度上不及河南、山東,但生豬產業格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大量散戶退出,集團豬企選擇縮減產能或者退出,逐步成為專業育肥大省。
養殖場短線操作,快進快出,規避季節性豬病風險。據新豬派調研,溫氏、新希望、大北農在河北的放養出欄規模已超10萬頭,以禾邦、久惠為代表的山東放養公司也在向河北擴張。
母豬減量明顯
5市占全省超六成生豬出欄
非瘟爆發帶來秋冬季節常年的疫情壓力,導致在華北平原飼養母豬成為一件頗具挑戰的事情。據官方數據,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北能繁母豬存欄量曾高達280萬頭以上,但在2017年后就再也沒有超過200萬頭。截至2024第一季度末,河北能繁母豬存欄量為173.2萬頭,較2022年末的194.5萬頭減少21.3萬頭、降幅11.0%。而民間雖贊同河北母豬減量這一觀點,但對官方數據存在質疑之聲。河北某企業高管認為,全省實際母豬數量可能只有20萬頭,對比僅約為官方數據的12%。
作為傳統養豬大省,河北生豬出欄量常年保持在3000萬頭以上。其生豬產能集中在以唐山、石家莊、保定、邯鄲、滄州為代表的傳統養殖區,呈現“貼近豬肉主要消費區”特點。5個地市的GDP、常住人口在河北省內均排名前五,年出欄生豬合計超2200萬頭,占到全省總量的六成以上。全省23個生豬調出大縣有18個都分布在這5個地市。
而政策劃定的生豬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主要分布在廊坊、承德、張家口。這3個地市的生豬出欄量在全省分列倒數第1-3名。
集團豬企減產、亦或退出
5年間散戶減少57萬個
河北是北京、天津生豬供應的大后方。2023年全年,外省進京的259.9萬頭生豬中,河北占比20.7%。這是吸引牧原、溫氏、中糧、新希望、大北農、正大等集團豬企在河北落子養豬的一大原因。
非瘟爆發使得河北成為諸多行業人士口中的“養豬禁地”。疫病頻發、成本長期居高不下,迫使部分集團豬企清退當地生豬產能,甚至退出河北養豬業。據新豬派了解,截止目前,河北能繁母豬在1萬頭以上的企業,或許不足5家。牧原是如今河北養殖規模最大的集團豬企,2023年出欄生豬超250萬頭。
疫病波及了不同規模的養殖群體,其中最受傷的可能是散戶。據官方數據,2022年,河北共有生豬養殖場數約28.33萬個,較2017年減少約60.21萬個。將豬場劃分為年出欄1-49、50-99、100-499、500-999、1000-2999、3000-4999、5000-9999、10000-49999以及50000頭以上,共9個等級,其中河北散戶(年出欄1-49頭)數量5年時間減少了57.30萬個,占豬場減少總量的95.18%。
將2022年與2017年進行比較,河北9個出欄等級的豬場中,除3000-4999、50000頭以上的豬場數量有少量增加外,其余7個等級的豬場數量均明顯減少。反觀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南方省份,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豬場數量至少增加了20%。
逐步成為專業育肥區
溫氏、新希望、大北農放養規模超10萬頭
在秋冬季疫病防控壓力影響下,河北養豬業將呈現“兩大派系”。一類以牧原為代表的集團豬企、大型養殖企業,仍堅持自繁自養模式,這部分群體只在少數。另一類是散戶、中小場偏向仔豬育肥、二次育肥,亦或是合作放養。短線操作,快進快出,規避季節性豬病風險。
據悉,與河北相鄰的山東境內現有400多個放養團隊,放養量接近2000萬頭生豬,占到山東全省出欄量的一半。
河北整體放養規模雖不及山東,但放養隊伍在擴大。河北現有主流放養公司如溫氏、新希望、大北農,3家放養年出欄規模均在10萬頭以上,另有維嘉、邢臺冀源、禾風等放養規模亦在萬頭級別。
另外以禾邦、久惠為代表的山東放養公司向河北延伸,如禾邦目前在靠近山東的邯鄲、邢臺、滄州、衡水開展放養業務,其河北放養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為2-3萬頭,約為在山東放養規模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