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為骨,鹽為魂。濱州坐落在渤海灣,有著“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的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蝦中茅臺”——鹽田蝦。
作為鹽田蝦的一張重要名片,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渤海水產”)是坐擁35萬畝養殖基地的“地主”。圍繞一條蝦,渤海水產在苗種、養殖、飼料、食品加工、冷鏈與國際貿易全產業鏈發力,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奇跡,為生產一尾尾鹽田生態蝦貢獻著方案和智慧。
養殖基地35萬畝
年產對蝦15000噸
放眼整個渤海灣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等地,其鹽田養殖模式覆蓋面積廣闊,總計約350萬畝,展現了從北至南的規模化養殖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渤海灣的鹽田總面積達650萬畝,但受鹽度影響,實際可用于養殖的面積僅占50%-60%。
與畜禽業規模化發展相比,水產行業仍以散戶養殖為主。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對蝦養殖利潤空間逐漸壓縮,部分水產企業走上規模化養殖,渤海水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目前,養殖基地總面積達到35萬畝,其中32萬畝用來養殖鹽田蝦,年生產量能達到15000噸。”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渤海水產研究院院長陳錨表示,剩余的養殖水面則用于鹵蟲的養殖。
面對今年市場行情的不佳,養殖戶紛紛采取措施降低養殖成本,通過減少放苗密度、飼料使用及人工成本,并將養殖規格控制在30條/斤,以增加養殖效益。“同時,地租的顯著下調也為蝦農們提供了實質性的經濟支持,從2012年起持續上漲的地租在今年回落至200-400元/畝,相比高峰期的800元/畝,有效減輕了養殖負擔。”陳錨說道。
“為了應對市場挑戰,公司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降低地租、調整養殖密度、優化飼料投喂量以及養殖更大規格的蝦以降低成本,助力養殖戶實現盈利。”陳錨介紹,通常從五月初開始放苗,至七月底八月初迎來大規模出蝦期,整個出蝦過程將持續至十月底至十一月初,確保順利出蝦。在出蝦規格上,今年渤海水產調整了策略,從以往約40條/斤提升至約30條/斤,并維持在這一范圍內至國慶節前后。“隨著陸續出蝦以及喂料減少,后續出蝦規格可能會略有下降。”
制定個性化養殖方案
加大研發優化蝦苗銷售
在行業內專家與信邦海洋的共同努力下,濱州鹽田蝦已成功轉化為我國自主可控的水產品種。每年5-6月,這些珍貴的鹽田種蝦在信邦海洋的育種基地歷經長達12個月的精心選育與強化培育,最終成長為體重約25克的健壯種蝦。隨后,在每年12月,這些種蝦被送往華東、華北地區的各個育苗基地,為來年的養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完美詮釋“南苗北育”。
渤海水產致力于構建苗種、飼料及加工等環節產業鏈,確保從源頭到終端的高效運作。農以種為先,蝦苗是對蝦養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渤海水產研究院副院長李斌指出,2024年,渤海水產的蝦苗產量約為300億尾(包含自用60-70億尾),蝦苗品牌包括“科海1號”、“廣泰1號”及“渤海1號”,其中高抗系列將占據市場70%的份額,快大占10%,優抗占20%。
“養殖品種應與養殖模式相配套,才能最大發揮該品種在養殖中的效果。”李斌表示,在天津寶坻及武清地區,快大系列因其獨特的養殖習慣——早放苗、放大苗,成為當地養殖戶的首選。優抗系列因其特性,適合天津北辰、西青、津南及河北等精養淡水區。李斌指出,目前公司將三個品牌的銷售團隊合并,加大信邦高抗研發投入,加強與科研團隊緊密合作,針對不同地區環境制定個性化養殖方案,助力養殖成功,帶動明年的蝦苗銷量將穩步上漲。
年加工約7500噸
深化對蝦加工產品探索
農牧企業將產業鏈延伸至食品端的案例數見不鮮,為了確保這尾鹽田蝦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守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渤海水產在食品加工端也不斷發力。“公司對蝦的加工比例在逐年提高,目前對蝦年生產量能達到15000噸,其中年加工數量約占50%。”陳錨透露。
據了解,渤海水產曾斥資2億元建設了500余畝的基地,并配備液氮超低溫速凍機、雙螺旋速凍機等各類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70余臺。依托先進設備與基地,渤海水產秉承著匠心精神,致力于生產零抗、有機、綠色無公害的對蝦產品,研發了凍蝦、裹粉蝦、壽司蝦、蝦丸、烤蝦、天婦羅等一系列初加工產品。
從散裝到包裝產品,從食品原料到精深加工產品,是對蝦作為食品銷售的根本屬性。“目前來看,蝦仁及蝦滑等產品可以看作對蝦地初級加工,其本身所蘊含地肽、油脂、蝦青素、甲殼素等物質的提取利用,如何制作成市場所需的保健品,更值得我們去考慮。”陳錨表示,通過對蝦初級加工及深加工兩方面探索,滿足人食品安全及保健需求,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選擇,進一步拓寬了產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