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發強度來看,大北農居首位,其研發金額占總營收比例的2.5%;其次是東瑞股份(占比2.31%)、牧原股份(占比1.5%)。從人才結構來看,天康生物更勝一籌,其研究生人數占公司總人數4.14%,其次是大北農、海大集團。

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即便研發工作“燒錢”,但近些年農牧企業紛紛砸重金在智能養殖、飼料營養等方面搞研發。
據《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17家農牧企業2023年研發費用超50億元。牧原股份、大北農、海大集團、溫氏股份、天康生物、新希望、*ST傲農、唐人神,這8家企業2023年研發經費超億元,分別是16.58億元、8.34億元、5.92億元、2.68 億元、2.10億元、1.49億元、1.32億元。


大北農2023年凈利潤-21.74億元,為上市以來最大虧損。即便如此,大北農2016-2023年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為6.85%,2023年研發投入為8.34億元,同比增長11.68%。
海大集團在飼料主業的強勢帶動下,年年穩賺。公司在創立之初就成立研究中心,在“動物遺傳與育種、動物營養與飼料、動物醫學與生物制藥、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工、蛋白質工程、健康養殖”七大方面展開研究工作,成績斐然。
天康生物2023年度虧損13.63億元,其業務范圍廣,不僅養豬,還有飼料、生物制藥等業務。公告顯示,在制藥業務方面分別在新疆、上海、江蘇設立研發中心,連續3年每年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投入占生物制藥業務銷售收入的10%以上。
此外,還有不少公司研發費用同比增加,如溫氏同比增11.31%、ST天邦同比增49.77%、新五豐同比增48.63%、東瑞股份同比增67.93%、京基智農同比增15.01%。有的公司受行情影響,研發投入減少,而*ST正邦因公司重整,暫停研發投入。
02 大北農、海大的研發人員占比最多
人才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單從研發人員數量上來看,可劃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1000人以上)的有牧原股份、海大集團、大北農、溫氏股份,研發人員均超過1500人。其中,牧原2021年研發人員就高達4632人,2022年6134人,2023年增至6681人,遠超其他16家企業;第二梯隊(100-1000人)的有巨星農牧、東瑞股份、金新農、ST傲農、禾豐股份、ST天邦、立華股份、天康生物、新希望、唐人神;第三梯隊(0-100人)的有京基智農、新五豐、神農集團。

其中,大北農研發人員占比最高,為16.2%。大北農公告顯示,公司重視研發人才投入,在種業、飼料、養殖以及動保疫苗等業務領域持續引入和培養技術人才,以實現科研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公司公開專利申請共2681件,其中2010件專利已授權。擁有科研人員2991人,同比增加169人。

2023年,四家養豬龍頭企業曾簽訂了《互不挖人“公約”》,“公約”中提到:“為減少內卷,文明發展,我倡議:不挖人、不拆臺。如有違約,加倍反制。”雖然該“公約”有違《反壟斷法》精神,不利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但由此可見人才的稀缺。曾有養豬人表示,近幾年業內的“挖墻腳”現象確實十分普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稀缺,因而成為各大公司的爭奪熱門。由于行業整體不景氣,互挖墻腳導致的人力成本上升已讓企業不堪重負。
有實力的企業更愿意校招高學歷人才,自己培養人才,如:近日,溫氏正在招聘研發技術大咖,含育種、飼料營養、疾病防控等方面的18個研發技術崗位;牧原也正在春招獸醫研發崗、營養研發崗、種豬研發崗。有人認為,“雖然現在行業裁員嚴重,但行業高學歷人才依舊稀缺,這也是為何大部分本科生不是考公就是考研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