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企虧損加劇
6月5日,牧原、新希望、傲農等企業相繼發布5月生豬銷售情況簡報,簡報中顯示,各豬企的銷售總量居高不下,其中牧原更是銷售生豬高達576.4萬頭,但低迷豬價下卻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哪怕優秀如牧原也將陷入創辦以來最長的虧損周期當中!
據牧原公告顯示,公司5月銷售生豬576.4萬頭(其中商品豬536.7萬頭、仔豬38.0萬頭、種豬1.6萬頭),銷售收入94.89億元,商品豬銷售均價為14.18元/公斤,環比4月下降0.14%。
值得重視的是,牧原前不久公布的養殖成本為15.3元/kg,其中仔豬出生成本約為160元/頭左右,斷奶成本約為320元/頭。由此可見,牧原5月份繼續陷入虧損當中,個人測算虧損幅度大概率在5億以上。
當然,數億的虧損對于牧原來說根本無傷大雅,例如2022年牧原在上半年虧損66.84億的情況下,也依舊能實現132.66億的全年盈利!優秀成本讓其扭虧為盈的能力傲視群雄!
但2023年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因為今年牧原可能會刷新創辦以來最長的虧損周期。
歷年來牧原長期保持盈利,即便是最寒冷的2022年也主要是上半年虧損,但是對比豬價來看,2022年僅有1月上旬到5月上旬位于15元/kg以下,也就是說去年豬價經歷4個月虧損后就逐步進入牧原的盈利周期;但是2023年豬價從1月上旬至6月上旬仍舊位于15元/kg以下,并且預估整個六月都難以重回15元以上!
由此可見,即便是牧原都陷入了歷年來最長虧損期,更不用說大量成本遠高于牧原的豬企!
對比鮮明的是,牧原在巨大壓力下依舊實現了母豬產能增長,其5月末能繁母豬數量約298萬頭,相較于2022年底增長16.5萬頭,今年預計出欄生豬6500萬頭-7100萬頭。但行業龍頭傲農和新希望開始有“生豬減產”的動向。
例如傲農生物5月末,公司生豬存欄232.04萬頭,較2022年12月末減少4.69%。這顯示出傲農對于未來行情的不看好。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傲農生物出欄量對比去年還是明顯增長,只是說他們在豬價壓力下對于未來的策略調整。
此外,新希望5月銷售生豬144.28萬頭,環比變動-8.33%,同比變動37.99%。明顯可見,在產能釋放的大趨勢下新希望同比去年依舊增長,但是相較于4月份卻明顯降低!這也顯示出,新希望在現有的豬價之下,開始逐步的收縮,并且對于未來也并不樂觀!
實際上,我們看到豬企們普遍“債臺高筑”,許多豬企已經位于風暴中心,就連資本市場都不再看好他們!在這種豬價下跌、股價下跌的雙重危機下,一些豬企走得越發艱難,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國資入場開始力挺豬企,防止他們倒下。
這對每個養豬人都很重要,因為如果后續豬企只要快倒閉就會得到國家隊的救助,那么他們豈不是高枕無憂,而整個生豬產能都難以縮減到正常范圍!我們需要明白,國家隊為何下場挽救豬企,背后的原因和價值是什么。
國資入場救豬企
國資入場,絕不僅僅是為了救豬企,更是為了穩產保供
但問題是,現在生豬供應已經高度飽和,為啥還要繼續“穩產保供”呢!假如,某個集團豬企倒閉,那么全國豬價就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提振,迅速扭虧為盈!我們必須想明白,為什么國資要入場,挽救這些豬企呢?
答案也許很殘酷——
一是穩定當前便宜的豬肉價格,經濟消費低迷下,民生重于泰山。
二是為了長遠的穩產保供,實現民生產業國資掌控,為社會主義最終目標實現打基礎。
自非瘟以來,全國養豬農戶大量退出,截至目前已僅有兩千多萬養豬農戶,并且隨著規?;募觿?,還不斷有農場退出行業。并且,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農村空心化嚴重,我們看到農村里養豬的人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此外有一些三四十歲的農民養豬,三十歲以下的養豬農民非常少!
再加上,農村養豬業不準私自屠宰售賣,導致養豬利潤固化減少,隨著這一批五六十歲養豬農民漸漸退休,未來恐怕接班養豬的年輕農民很少,難以承擔國家豬肉“穩產保供”的大需求。
正因如此,國家不能把豬肉供應完全交給由資本把持的企業,那么就有必要在這些企業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手幫扶、一手掌控,這樣就能將豬肉盤子牢牢端在自己人手中,而不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資本(如外資)有可乘之機!
但反過來想,國家也要大力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問題,這也是近年來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讓年輕人心甘情愿回到農村呢?有錢賺才是硬道理!那么推動豬價回暖,讓生豬生產能夠健康盈利就非常重要!
農民也是一種職業,一門活路,當農民賺不到錢的話,誰還愿意回去建設家鄉、振興農村呢?所以說,讓現在的農民有錢賺,將來的農民才能有繼承!推動生豬等農產品利潤維持,幫助農民實現種養結合致富,不僅要給未來年輕人回鄉發展的信心,更要給當下農民切實受惠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