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找工作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正文

美國養豬大王發家史

發布時間:2023-04-24 14:25    作者:木星    來源:豬相關    查看:
    如果要了解美國現代養豬業的發展歷史,有一個人是最好的切入點,那就是溫德爾·墨菲(Wendel H. Murphy)。這個名字對于大部分的中國養豬人來說都很陌生,即使在美國,這個名字也正慢慢在養豬人的記憶中遠去。

    他是美國養豬業的傳奇人物,他是合同養豬的先驅,他創新性地應用了很多一直沿用到現在的技術,也被美國媒體稱為構建美國現代養豬業的人。他的豬場“Murphy Family Farms”曾長期霸榜美國養豬大玩家(Pork Powerhouses)榜單第一名,并且存欄遠遠甩開第二名。

    了解了這個人也就能了解美國現代養豬業發展的基本脈絡。他曾經是一個經濟條件并不好的農業老師,用了30多年的時間,構建了美國乃至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公司,也奠定了當今美國養豬產業的整體產業格局。

    一個農業教師的創業

    墨菲出生在美國東南沿海的北卡羅萊納州,杜普林縣玫瑰山鎮的一個村子里。村子里的人主要靠種煙葉維持生計,也會養一些畜禽作為家庭副業。墨菲家有30英畝土地(120公頃),主要種煙葉,還養了一些騾子。直到他上高中,他們家才買上了拖拉機。美國經濟大蕭條時墨菲的父親正值少年,親眼看到過很多人在大蕭條中變得一無所有,所以他非常抵觸借債經營,從來不借錢,有多少花多少。

    1960年,Murphy從北卡州立大學畢業,在當地一所高中找到了一份做農業教師的工作。但是他并不喜歡這份工作,他想辦個自己的飼料廠。他做了調查研究,辦一個飼料廠需要至少13000美金,那是1961年。他當時做教師一年的工資是4080美元,他的妻子在杜邦公司做辦公室文員。他們倆共同努力攢下了3000美元,但還有10000美元的缺口。

    他決定到銀行貸款,但是需要他的父親簽名背書。他的父親拒絕了他。于是他連續幾周每天晚上去陪父母吃晚飯,給他們講述自己開辦這個小飼料廠的理念。終于,他的父親同意了,但是前提條件是他不能辭職,用工資來償還貸款,而他的父親前期幫他把飼料廠運作起來。他繼續干了三年的教師工作,才全職做他的飼料廠。

    Murphy回憶他最初的創業時光時說,從一開始就出奇的順利。那時候整個杜普林縣沒有一臺聯合收割機,所以玉米是不扒皮直接從田里收回來的。而他們做的是則把皮剝掉,把玉米扒出來賣給本地的養雞戶。

    一兩年之后,他們開始把玉米帶著玉米芯打碎之后裝袋出售,這才真正帶來了事業的起步。當時別人沒有這么做的,別人都是把玉米皮和玉米芯燒掉。他們做到了廢物利用,另外添加一些補充劑,攪拌混勻之后,將之稱為定制混合料,通過袋裝形式賣給附近養殖戶。

    轉型養豬一路狂飆

    Murphy的飼料廠1962年的勞動節(9月第一個星期一)開業,1963年,杜普林縣就有了第一臺聯合收割機,第二年又有了三四臺。這對墨菲的飼料廠業務并不是個好消息。不久之后,墨菲便在他飼料廠的后面搭建了幾個簡易豬棚,買回來一些育肥豬苗,用來消耗沒有賣掉的飼料。很快,他的豬越養越多,飼料用量也越來越大。到1968年,他的飼料廠就不在向外出售飼料,只給自家豬場供料。
圖:墨菲的飼料廠,后面是豬棚

    1969年,墨菲的豬場感染了豬瘟,他的3000頭育肥豬被美國農業部強制撲殺。災難也往往是事業的拐點。疫情之后,他決定快速重建他的豬群,但是遇到問題是資金緊張。于是,他決定把合同養殖模式引入養豬業。那個時候合同養殖在美國的養雞業應用比較多,但還沒有人在養豬業中使用。

    于是墨菲發動他種煙草的鄰居來幫他養豬。墨菲提供柵欄、飼料和豬仔;鄰居們提供勞動力和土地。墨菲把8周大的豬苗給這些鄰居,15周之后回收,每頭豬付給他們1美元。這對于這些鄰居很有吸引力,因為長久以來農業看天吃飯,收入不穩定,而墨菲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有保障的收入流。所以很多人愿意接受這種形式。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墨菲在北卡州各地擴張。經營規模越來越大。起初他只是放養育肥豬,而沒有涉足母豬。因為育肥豬養殖比較簡單,圈起一塊泥地就可以養。而養母豬則需要投資建造混凝土式的封閉豬舍,這是他不想干的。直到1979年,他的育肥規模越來越大,育肥豬苗越來越難買到,他需要到附近幾個州去拉豬苗到自己場里,但是仍然填不滿養戶的豬場。如果不養母豬場將很難維持業務的持續增長。

    80年代開始,他從母豬放養開始,逐漸過渡到自建經營。在最開始放養合同母豬時,他設計的標準是一個場200頭母豬,這是一對夫妻就可以管理的規模,不需要從外面雇人。這個模式看起來還不錯,唯一問題是夫妻需要一周7天工作,沒有休息時間。于是他把規模加大到300頭,這樣一對夫妻另外雇一個兼職人員就可以運營,夫妻也就有可能周末得到休息,而且生產生產變得更好了。再然后是500頭母豬、1000頭、1200頭、3600頭,他發現規模越大生產就變更好。因為有了足夠的豬群,就有足夠的成本來聘請更高水平的豬場經理。
圖:墨菲的第一個自建母豬場

    進軍中西部

    隨著經營規模的變大,他開始雇傭養豬領域的專家來幫他找到提高經營效率的方法。中西部的養豬農民是他主要的競爭對手,養豬成本的65%是飼料成本,而中西部農民可以獲得廉價的玉米和其他谷物。他唯一可以競爭的方式就是使用新技術來提高母豬的產量和降低成本。

    他創新性地應用了很多新技術。比如分階段飼養以減少病原傳播。把母豬場當作醫院來管理,進入母豬場就像參觀手術室一樣,參觀者必須脫光衣服洗個澡,穿上公司提供的內衣、工作服和靴子,才能看到母豬。他說:“你進去的時候要洗澡,因為你必須洗完才能進;你出來的時候也要洗澡,因為你自己想洗。”

    他還要求他的合作者不能在他母豬場一英里以內范圍建場。并且他還大力推廣人工授精,那個時候他的母豬已經有30%只用人工授精,其余的則是每兩次人工授精之后進行一次本交。由于很難判斷母豬什么時候發情,墨菲在每兩頭母豬后面放一頭公豬,來嗅探出正確的配種時間。

    他的這些技術措施都得到了回報。他的母豬平均年產可以達到22頭,而一般農戶的豬場平均不到15頭。他對他的合同養戶的要求也很苛刻,但是他的養戶也獲得了足夠多的回報。

    他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打破了中西部對養豬業的控制。使北卡州快速躍居成為全美養豬第二大州。

    在此之前,他從沒有想到過要去中西部。當時有一家愛荷華州的豬場經營困難,聯系到墨菲,希望墨菲能夠收購他的豬場。這讓墨菲很緊張,但他經過計算之后還是決定試一下。那時的愛荷華州還沒有人開展合同養殖的模式,而他在一開始的推進并不順利。隨著第一批養戶成功的消息傳開,接受墨菲合同養殖模式的人越來越多。最終愛荷華州也成為了墨菲養豬帝國的重要版圖。

    宿命收場:養豬的注定是給賣肉的打工

    墨菲剛開始養豬的時候,美國還是個豬肉凈進口國,而到了90年代末美國的豬肉已經有很大比例用于出口。墨菲的成功也激勵了其他的整合商進入養豬市場。在美國養豬業快速增長的背景之下,1997年-1998年發生了著名的亞洲金融危機,亞洲是美國豬肉出口的主要市場,而金融危機帶來的亞洲地區貨幣貶值和當地人收入的降低,導致了美國豬肉出口受阻,美國國內豬肉市場迅速過剩,導致了1998-1999年的豬價崩塌。

    墨菲說:“問題出在了屠宰能力上,我們出欄的豬比屠宰場的屠宰能力還高。加工商付給我們的錢一度低至9美分一磅。事實上,他們可以不付給我們錢,我們仍然會把豬運到他們那里,因為我們沒有別的辦法處理這些豬。”“在那段時間里,加工商簡直是財源滾滾,因為豬幾乎是免費運來的,而他們賣豬肉的價格并沒變。商店里的肉價從未下降過。我們賣的豬是9美分一磅。萬能的上帝。”

    2000年,重壓之下墨菲不得不把自己的養豬公司,也是當時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養豬公司,賣給了當時美國最大的豬肉加工公司史密斯菲爾德。而他和他的家族則成為了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母豬代養戶。

    墨菲有一條游艇,他把它命名為“墨菲定律”號,墨菲定律的內容對于養豬管理似乎很適用,“一切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會出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qq:1240812330】刪除,謝謝!

APP下載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