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這么久,你搞懂了自己的工資由哪幾部分構成嗎?
當下養殖場又多以哪幾種模式計薪呢?
老聽說某某公司工資高,難道是普遍現象?如果跳槽過去,會不會掉坑?
根據采訪反饋到的情況,發現不同公司不同類型養殖場之間的計薪方式堪稱五花八門。比如,底薪根據學歷背景,產生不同的等級;補貼方面,有公司給的是崗位補貼,而有公司則給差旅補貼;封場費有差異,績效又分固定績效和浮動績效……
即便已經進場幾年,依舊有不少人對自己每一部分工資如何來如何計算的表示困惑。這一點還會影響到面試,畢竟面試到最后關鍵環節,談薪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一不留心疏忽了,離開原公司跑到那么遠封閉駐場工作,卻發現這里居然“流行”罰款,可咋辦?
盡管計薪細節在各地各場之間差異頗多,但還是可以總結出大概兩種計薪模式——常規工資和批次工資。
常規工資模式下,同級職工間的薪資差異不大。具體表現為底薪+補貼+封場費+績效。
底薪越高越能給人安全感,其余部分能不能拿到、能拿多少都是未知數,畢竟很多時候,扣錢便是從底薪之外的部分出,你反抗但又不能說對方扣你工資。
當下,即便高中學歷也能拿到3500+的底薪,這也是畜牧行業相對其他行業的友好之處?,F在學歷內卷無處不在,即便是中部縣城小學都講究碩士學歷了。
補貼可能是各個公司間差異最大的地方。縱使都是技術員,工作內容差不多,但在不同場之間能相差五六倍及更多,就算同場,校招生如果是通過校招計劃入場,還會再加上上千元。不過,豬價低谷期應屆生進場,校招補貼容易被取消。
封場費按規定走,而熟練工的優勢體現在績效方面。固定績效慢慢被取消,出于降本增效的考量,很多豬企的計薪過程越來越復雜,若想拿下浮動績效下的滿額績效,需要帶更多的豬,上滿更長的工作時間……此外,為降低場內流動率,績效越來越多是按季度、按半年發放。
批次工資模式則打破了“大鍋飯”,不同工段交由專人負責,比如斷奶到配種35天階段、確認受孕后的妊娠階段、分娩哺乳階段……按照批次周期結算批次工資。
這便是為什么老聽說某某公司飼養員都工資上幾萬的原因所在。理論上看,這樣計薪是沒有上限的,事實上,借此月入上萬的一線大有人在,但前提是扛得住勞動強度。
之前豬價低谷期,業內普遍降薪,不降薪的豬企便受歡迎起來,但去的人不少,但最后很少人留下來。
為什么?
薪資沒有騙人,但工作環境、勞動強度把這些人逼退了。習慣“大鍋飯”模式的人較難適應這樣的環境。
沒有人能成功預判豬價,那么為了降低成本,很多豬企為了調動員工積極性而推行批次工資。大的方面不再多說,就論現在,為了冬季防控,部分企業場內已經鼓勵員工自愿住生產線或者放棄場外休假。補助少到10元多則幾百元。
時間明碼標價,自由明碼標價,這便是場內拿下高薪的通用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