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糧價差收窄,糧比價高位回落
四季度開端生豬養殖端情緒性不斷提漲,豬價高位上調,整體帶動國內豬糧比價快速跨入過度上漲預警區間,且長達一月有余。但進入11月份生豬價格高位震蕩回落,市場由月初26.1元/公斤下降至23.4元/公斤,區內降幅達10.3%。
其原因主要來自于:其一,二育、三育補欄積極性回落,加之新冠疫情影響下的終端消費難以有效增量,屠宰企業開工上漲極為乏力。其次,隨豬價頻繁漲跌,標肥價差不斷收窄,部分養戶壓欄挺價情緒逐漸減弱,出欄意向回升。再次,前期政策性頻頻調控,助力豬價的合理回歸。綜合因素層層疊加,生豬市場高位承壓。
豆粕市場來看,昨日豆粕現貨均價為5540元/噸,下跌了100元/噸,當前供應不足制約油廠開機率回升,國內低庫存仍支持油廠挺粕,而10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僅413.6萬噸。玉米市場來看,新糧上市后銷售節奏提升緩慢,下游需求相對旺盛,供需錯配支撐玉米價格走強。隨豬糧價差不斷收縮,月內豬糧比價快速回落,由月初9.24下滑至11日的8.4。降幅達9.1%。
四季度豬肉供給增幅預計在10%—15%!
進入11月后,現貨價格振蕩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降級,南方腌臘需求不及預期,流通環節走貨不暢等。
美爾雅期貨生豬分析師張瑞昊告訴記者,今年前三季度國內豬肉產量分別為1561萬、1378萬和1211萬噸,豬肉進口量分別為42萬、38萬和42萬噸,前三季度豬肉供給總量為4394萬噸。這個總供給量較2017年前三季度總供給量增長12.5%,較2018年前三季度總供給量增長8.56%。往年四季度的供給相比三季度均有至少10%的增量,今年考慮到前期母豬變動和壓欄二育等投機活動,四季度供給總量增幅預計在10%—15%之間,因此今年豬肉供給能力基本與非洲豬瘟前水平相近。雖然四季度產能環比增量預期小于2017年和2018年的變化幅度,但是如果按全年統算來看,豬肉總供給能力仍舊維持著足夠的水平。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集團養殖場10月出欄計劃完成率不及預期,部分豬源移至11月出欄。卓創調研數據顯示,11月樣本企業生豬出欄總量環比增逾7%。”格林大華期貨生豬分析師張曉君表示,階段性供強需弱施壓豬價回落,肥豬供大于求,標肥價差由正轉負,南北地區生豬價差大幅收窄。卓創數據顯示,9月至今,廣東、河南地區生豬價差由+2.1元/公斤縮小至-0.02元/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本周全國迎來大范圍降溫,北方消費略有起色,養殖出欄積極性有所提升。卓創數據顯示,截至11月12日,全國樣本屠宰企業日屠宰量較11月4日增加約10%。“不過,由于天氣預報顯示四川地區未來10天整體氣溫仍在10℃以上,相比0℃—10℃的腌臘適宜溫度仍然偏高,預計南方在進入12月以后才能進一步驗證南方腌臘消費增加幅度。”張曉君分析稱,2023年1月21日是除夕,季節性消費啟動時點后移,相當于縮短了養殖端在春節前生豬出欄時間期限,部分規模企業出欄計劃前置,疊加9—10月入場且尚未出欄的二次育肥豬源,春節前供給增加幅度或超出此前市場預期,豬價或維持偏弱態勢。
“此外,10月凍品庫存持續下滑走勢。月內豬價偏高,凍品入庫成本高位,屠企自發主動入庫意愿不強,多以銷定產以保證鮮銷為主。由于消費低迷,屠企持續虧損,為緩解運營壓力而出庫凍品,凍品庫容率緩慢下降。本月下旬,企業為降低分攤成本而保量生產,但因消費持續低迷,節日和周末效應均提振不及預期,為緩解虧損壓力釋放部分凍品,凍品庫容率整體下滑。”齊盛期貨研究團隊表示,近期由于現貨價格跌幅較大,部分地區養殖戶挺價心態漸起,但由于終端走貨不佳,需求依舊疲軟,短期陷入博弈狀態。
“一般來說,四季度豬肉消費只要沒有出現2018年、2019年那樣的極端情況,基本都能維持15%以上的環比增長,但實際需求的變化無法脫離其所屬的宏觀大環境獨立存在。即使后續降溫、腌臘等季節性活動開啟消費增長,實際的高價接受程度和消費增量的承接在匹配后期生豬產能的增量上還是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因此,后期豬價并不具備大幅上漲基礎。”張瑞昊補充說。
從長遠周期看,張曉君認為,能繁母豬存欄從今年5月開始環比增加,對應到2023年二季度起生豬出欄開始逐漸增加,預期明年二季度起豬價將再次進入下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