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表示,新希望一直都有養豬板塊,只是規模小一些,沒有飼料板塊那么大。隨著非洲豬瘟的暴發,在穩產保供的政策驅動下,依托之前的資源,擴大養殖規模是必然的。“今年我們出欄生豬1400萬頭,看來問題不大。明年,在此基礎上肯定還要有所增長。”
2018年8月,中國暴發非洲豬瘟,并引發國內生豬養殖格局的重塑。一方面,“豬王”易位。以生豬出欄量來看,溫氏股份久居行業首位,持續發力的牧原股份2020年成功上位,成為新任“豬王”;另一方面,養豬業內的“四大天王”,也由“溫牧正天(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演變為“溫牧正新(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2019年),又演變為“牧正溫新(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溫氏股份、新希望)”(2020年),再演變為“牧正溫雙(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溫氏股份、雙胞胎)”(2021年)。
而根據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豬企公布的生豬出欄數據,“四大天王”分別是:牧原股份(4522.4萬頭)、溫氏股份(1241.9萬頭)、新希望(990.1萬頭)、正邦科技(702.1萬頭)。
經過短短4年時間,養豬業格局業已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根據今年前三季度上市豬企已公布的生豬出欄數據,牧原股份一騎絕塵,是隨后3家的1.54倍。而在前十大上市豬企生豬出欄量中,牧原甚至要略高于隨后9家企業的總和。
隨著2022年遭遇變故,去年排行第二的正邦科技,今年前三季度僅出欄702.1萬頭,落后于新希望,今年是否能繼續邁入“千萬級俱樂部”仍存懸念。而2019年新希望生豬出欄量只有355萬頭,如今很快就要實現1400萬頭的既定目標。
而已經搶占第三位的新希望,也并不希望止步于此。根據其生豬出欄規劃,2022年目標1400萬頭,2023年1850萬頭,2024年2300萬頭~2500萬頭,未來出欄量則會維持在3000萬頭左右。
這意味著,若新希望的愿景能夠實現,在上市豬企中,新希望今年將大概率成為第三名,鞏固自身地位后還將向第二名發起挑戰。
劉永好稱,在非洲豬瘟之后,新希望在養豬板塊加大投資,加強團隊配備,并不斷提升自身養豬實力,在疾病防控、科學養殖、智能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擴大養殖規模也就成為必然。
他還提到,豬價的周期波動較大,處于周期低估的時候,養殖戶壓力較大;但周期上漲的時候,又容易拉高CPI.如何相對均衡地發展,處理好相關的關系,是養豬業必須要考慮的大問題。
為應對這樣的挑戰,劉永好稱,新希望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新型養豬體系和模式;二是運用數字化手段,加強生豬生長、培育,以及豬周期的分析和研究;三是利用多年養殖經驗帶來的數據積累,以及根據飼料銷售情況,研判能繁母豬、仔豬的存欄情況,通過組建模型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較準確把握豬周期規律。
此外,劉永好也提到,豆粕、玉米價格的高企對飼料行業、養豬業的影響。“大豆價格從3000多元/噸,變成將近5000元/噸,玉米價格也有所上漲,這一定會對飼料價格產生影響,從而對肉蛋奶生產成本帶來影響。最近一輪豬價上漲,主要原因是供不足需,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飼料價格上漲較多。”
作為飼料、養殖企業,新希望多管齊下予以應對。劉永好稱,一是科技育好種,提高飼料利用率;二是采取積極措施,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三是優化飼料配方,減少豆粕使用,降低成本。
未來5年,新希望集團計劃投資500億元
11月6日,2022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在成都市新津區正式開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開班儀式上表示,兩年來,新希望集團對農業領域的投資金額已經達370億元-380億元,5年內一定會超過500億元。
2021年3月,新希望集團啟動“五五工程”,支持鄉村振興。其中提到:未來5年,新希望集團計劃投資500億元,重點布局以生豬養殖、肉制品深加工為主的肉蛋奶產業,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治理的數字鄉村發展,以及冷鏈物流、生態環保、鄉村旅游等產業,帶動當地農戶及中小微企業發展。同時,推動鄉村綠領培訓工程,五年再公益培訓5萬綠領新農人,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