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場生產一線的人,隨意逮著一位問:你為什么會進場養豬啊?
他們多半都會說:“不是看在錢的份上,誰愿意來豬場啊?”
雖然這是心里最本真的想法,但對于那些一開始就選擇豬場并能長期堅持的人來說,錢,一定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故事。
01/
豬場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大瑞(化名),畜牧獸醫大專畢業,從事養豬業相關工作7年時間,從畢業到現在一共有3家企業的工作經歷。
“我的第一學歷是專科,學的是畜牧獸醫專業,工作之后函授本科,學的是動物醫學專業。”回憶起最初進場的經歷,大瑞印象深刻,他說,自己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就是在一家外企豬場做產房技術員,起點其實不算低的。
剛進場的時候,豬場的氣味和封閉的環境一度讓自己很不適應,但好在我們這個場年輕人很多,平時互相聊聊也就沒那么難過了,很快我就慢慢的適應了豬場的節奏。
除了豬場的氣味,場里先進的養殖設備、智能化的養殖管理系統,干凈的場區,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讓我改變了以往對豬場的固有認知。
此外,公司還會不定期安排組織片區總結大會,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迅速的吸收成長,了解更多的養殖業情況。
這家企業工作的3年,我徹底打開了我的認知。后來,為了能拓展自己的養殖知識面,尋求更大的可能,便跳槽到了另一家企業做技術主任,負責一個片區內的2個場管理工作;
不過,后來因為某種原因,有股東撤資,又恰巧當時我的一個導師去了河北一家公司做負責人,邀請我去,索性就離開去了河北,任職總部平臺的生物安全經理,總倉洗消中心經理以及獸醫經理,管理3個區域4個場的防疫工作。
02/
年終獎最高6萬
學習、漲薪兩不誤
4年的防疫經驗,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防疫體系沒有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的去完善。
南北不同,區域不同,場區建設選址不同等各方面因素都和防疫工作息息相關的。
(▲小到一塊瓷磚也要擦拭消毒)
比如南方的非瘟多發于夏季,因為梅雨季節,雨水和排污等因素,導致易發非瘟,傳播較快;
而北方則是冬季多發,因非瘟病毒的習性,在冬季可存活甚久,導致了北方的傳播反而是在冬季多發。
另一方面就是飲食差異,南方食用豬肉量相比北方來說,要少一些。綜合這兩點因素,南北的防疫體系建設也是不同的。
再具體到細節上,比如進場洗澡的次數。
員工從休假到進生產線內部,一共3天洗澡4次;而場內人員上下班,一天進出也只需要各洗一次澡,中午員工不出去,都是在生產線內休息的,配有單獨的房間和沙發。
(▲進場的水果也要消毒)
在防疫政策上,我們是很人性化的,而不是一刀切,而由此帶來的直接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和防疫工作掛鉤的,比如負責的區域有無非瘟,損失率多少等等,最后在年終一次性發放。”大瑞說,自己最高的一次拿過6萬元的防疫獎。
其實,無論是最開始實習,還是后面的轉變,大瑞加入的每一個企業,任職的每一個崗位都是自己喜歡的,因此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把它做好。
如果說最開始進場是沖動,是好奇,但最終堅持下來的,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就如牧通一位公眾號讀者所說:“十年的養殖生涯直到現在,脫離畜牧業2年我仍然愛我的專業,其實特別希望自己能夠轉型,繼續做這行!”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兒了。
今日互動話題:您當初進場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到現在有多久了呢?讓您堅持下來的動力又是什么呢?歡迎留言,您也可添加小編微信,分享您的從業經歷,等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