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專業出身,還能走養殖創業路嗎?
不敵大資本大風險,靠升職加薪走得通嗎?
越在低谷越要反思,不再想被公司畫餅了!
毋庸置疑,創業算是實現財務自由最快的方式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秦英林從養22頭豬的小養戶起步,于今天帶領牧原成為即將年出欄超5000萬頭的全球豬王。稱他為中國最勵志的家庭農場主也不為過。
可看再多的名人故事,好像都是被灌無用的雞湯。
是,今昔對比很勵志,但時代紅利因素占比很大。尤其在當下豬周期的重壓之下,愈加令人憂心散戶以及中小豬企抵抗風險的能力,愈加認為大資本大企業將來話語權會越來越大。
創業最考驗現金流,而養豬業的強周期屬性對現金流的長期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下半年,各地養戶減產空欄的新聞屢屢被曝,而部分中小企業直接關停豬場,有心人可能會發現當時有十余人抱團求職,其實便是這類事件的縮影。
去年下半年,為什么會出現跳槽難、待遇普遍偏低?和部分地區大范圍關停豬場,導致經驗工涌入就業市場有關。
創業路難走,按部就班升職加薪總可以吧?
理想狀態下,自然是找到一個潛力公司,在其高速擴張時期加入它,然后往上升。正如之前推文《從13萬員工中脫穎而出的牧原高管,9位總監6位是女性,二代管理已上位》中談及的那樣,牧原二代管理中的年輕高層學歷不算多出色,至少不如現在加入豬場的高學歷人群,但他們卡在2010——2015年期間加入牧原,得到了公司的培養機會。
牧原是時代的牧原,而非牧原的時代。歷史背景優勢固然不可復制,但成功向來很難復制而是超越。溫氏之后有牧原,就像BAT之后有字節跳動。
資本是狡猾的,亦如銀河證券關注龍頭——牧原、溫氏,也不妨礙關注“小而美”豬企唐人神、天康生物等一樣。過去2年,很多養豬人蜂擁進部分高薪豬企,現在又紛紛討伐它,其實危機很早便顯現,只是有些人舍不得。
抓住識別公司的能力,不僅有危機也有機遇,希望看到這的畜牧人能“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