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原不倒,豬價不好?
一看這操作,就知道是某邦?
養的都是空氣豬,集團成本干到5元誰信?。?/span>
……
當上述類似的言論普遍出現于各大媒體號的行業推文評論區時,不禁令人疑惑:難道真只有巨頭倒下,行情才可能迎來轉機嗎?
拋開眾所周知的雛鷹不談,農牧市場其實已有3家企業“臥倒”:大午、襄大和雨潤。但事實上,它們都不是因為養殖業務而沒落的,而是因為集團掌舵人磕官司。


雨潤:創始人祝義財被羈押1400天,長期失聯,引發金融機構“踩踏”,短時間內從雨潤抽血150多億,造成企業流動性枯竭、資金鏈斷裂、經營迅速惡化。
不可否認,它們曾經都是地方的養殖龍頭:
據稱,全國人民吃的雞蛋中每7個便有1個是大午紅羽雞蛋。專業人士預估,大午種禽公司市場估值達70億元,相當于1.8個曉鳴農牧!
襄大農牧,是位居湖北省榜首的畜禽全產業鏈生產加工企業,連續多年入選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案發前,公司生豬養殖量居湖北第1、全國第8(含上市公司)。
2007年,雨潤生豬屠宰產能超1400萬,有效帶動120萬戶生豬養殖戶,每戶年均增加收入1000元。連當時的溫總理都對祝義材表示感謝:“我要感謝你,你的企業帶動那么多的農戶致富,確實起到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span>
但勢弱之后,它們的退后也并沒有為當地市場造成如何大的影響,真正受影響的是公司里兢兢業業的員工以及收入蒙受損失的養戶。
恰恰相反,巨頭倒下根本無法引起反轉,反而會加劇本就“內卷”的市場。
如果說大午、襄大和雨潤還夠不上分量,遠遠抵不上TOP10上市豬企的話,可觀察頭部豬企的母豬存欄數據,便可發現即便任何一個倒下,它空出的市場也會很快被其他巨頭占據,或許頭部豬企更希望有對手“倒下”。
每輪豬周期,龍頭企業不僅很難倒下,而且更容易賺到盆滿缽滿,逆勢擴張產能。穿越周期中更煎熬的可能是求職的養豬人,因為同行傾軋,拒絕個別公司出來的員工現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