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牛養殖行業主要疾病包括口蹄疫、布病、炭疽、牛副傷寒、傳染性鼻氣管炎、梭菌、流行熱、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巴氏桿菌、結節性皮膚病等等,這些疾病國內已有疫苗。結節病主要是蚊蟲叮咬傳播的血液性疾病,夏季在邊境地區尤其在西南接壤國家大面積流行,去年年底在山東、河南等其他地區也有冬季流行的,這些傳染性疾病流行趨勢正在發生一些變化。
結核病、焦蟲病、牛支原體(運輸應激)、輪狀病毒腹瀉、副流感是目前困擾肉牛養殖的主要病原,其疫苗還屬于研究開發階段,目前還沒有上市可用的產品。


總之,牛運輸應激綜合征(TSS)與牛支原體、巴氏桿菌、BVD、IBR等感染有關,而接種率較低;需要盡快開發牛支原體疫苗及其配套的診斷方法,將產品盡早用于TSS的防控。
口蹄疫防疫誤區
很多農戶、養殖場在口蹄疫免疫方面存在誤區,他們認為高端苗等同于政府補貼苗,只要是花錢買的苗,哪家都一樣;很多養殖戶還認為,口蹄疫防疫就是春秋兩季,夏季不是疫病高發期,就不用打疫苗,但這樣做是否正確呢?

此外,夏季到底需不需要免疫口蹄疫?通過對2018年我國農業部調查通報的27起口蹄疫流行情況進行梳理發現,在相對較熱的5、6、7、8、9月份發生起數高達15次,占全年發病起數55%以上。也就是說,夏季并不是安全的,我們不能單純按照以前的養殖理念、養殖經驗來免疫。
結合今年上半年國內口蹄疫流行情況,很多養殖戶反饋這次口蹄疫很厲害,很多牛得了心肌炎之后死了,或者從東北拉回來的牛到家后出現疑似問題,治療困難,死亡率高,傷牛多,損失大,這到底是為什么?打了疫苗為什么防不住呢?這是因為高端苗、補貼苗或者不同廠家疫苗的毒株不一樣。現在主流的毒株是印度2001(O/Ind-2001),我們都知道口蹄疫各血清型之間是沒有交叉保護的,必須得用相對應的保護水平較好的毒株進行防疫,比如說金宇高端疫苗含有O型緬甸98毒株(O/MYA98),可以有效保護印度2001毒株對牛的攻擊,攻毒保護率均高于OIE標準。
運輸應激TSS危害案例分享——一場疫情三種結果
案例一
云南某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公司+農戶模式),總存欄近1000頭,其中農戶寄養育肥牛500頭(免疫當地政府采購苗),公司基礎母牛300頭(免疫當地政府采購苗),公司異地育肥牛100頭(免疫金宇高端疫苗)。
2020年12月末農戶從外地購進一批育肥牛,到場后3天個別牛只出現疑似FMD癥狀,迅速波及全群500頭,死淘40頭,后又傳播到繁殖母牛群,300頭牛發病40頭,死淘2頭,而免疫了金宇高端疫苗的100頭無一發病、這是為什么呢?
一般來說,疫苗免疫第一針是免疫記憶,第二針時抗體水平才能起到很高的保護水平。但是,由于農戶寄養牛群之前免疫的覆蓋水平、免疫記憶、免疫程序不完善,很多牛只打一針,保護力不夠,所以,發病情況很嚴重。基礎母牛群在牛場中飼養時間較長,一年兩次免疫,雖然打了政府苗,但具有一定保護水平,因此,當病毒來了,它的發病率并不很高,死亡率低。從東北買的育肥牛雖然沒有免疫基礎,但打的高端疫苗,做的緊急免疫,它的免疫水平可以達到有效保護,因此沒有發病。
同樣是疫苗,你的免疫程序、免疫次數、疫苗選擇、抗原含量等等都關系到后期當疫情發生的時候能不能保護住、能不能發病。

為什么牛群應激跟TSS如此密切相關?牛的免疫系統受到病毒、支原體等侵襲后,它的免疫系統產生了免疫抑制,想重點提醒大家,如果這些牛不經過運輸或應激,即便環境中有這些病毒、病原菌,它也不會輕易發病感染,因為它的免疫系統沒有產生抑制,引起免疫抑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支原體、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傳染性鼻氣管炎、副流感等病毒。這些病毒吸附在呼吸道氣管粘膜上,引起細胞間粘附因子減少,細胞致密性下降,這樣后期炎癥反應加重。
案例二
貴州某養牛場存欄約500頭,牧場主把母牛放給農戶養,母牛產完犢后再回收小牛進行育肥。9月份從周邊農戶手中收購犢牛53頭,隔離1周后開始并圈飼養。第10天犢牛相繼出現運輸應激綜合征,場內其他牛也相繼發病,發病率超過70%。第15天1頭發病犢牛死亡,之后陸續有3頭犢牛死亡。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牛一直處于應激過程,雖然是短距離運輸,但由于購牛那幾天遭到降溫降雨,這些牛開始出現呼吸系統疾病,出現應激綜合征。圖6顯示主要感染牛群為犢牛和育成牛,也就是說,體重較低的牛感染風險較高,成年牛包括能繁母牛、種公牛發病率不高。牛場在不清楚發病起因的情況下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牛陸續死亡,后來經過藥敏實驗、全群預防給藥,疫情才得以平息。如果在購牛前或隔離期間能夠進行有效的疫苗防護,也就是一級預防,結果不會這樣。



案例三
山東某新建肉牛養殖場,存欄量約500頭,2021年3月中旬到5月初,陸續從東北分三批購進270頭牛,第一批80頭,沒有免疫呼吸道綜合征疫苗,牛到場后,只進行了口蹄疫緊急免疫接種,牛群平穩度過了口蹄疫高發期。但回來的牛中20頭出現腹瀉、TSS癥狀,其中2頭非常嚴重,需要輸液治療,另外10頭輕微癥狀,肌肉注射抗生素。但這批牛整體長勢不是很好。
第二批和第三批分別購進150頭和30頭牛,這兩批牛到場后,第一時間進行了巴氏桿菌加支原體免疫處理。這些牛回來之后的呼吸道癥狀很輕微,僅1頭體重最小(400斤)的牛有呼吸道問題,后進行肌肉注射藥物治療。
如果能夠在牛到場之后緊急處理,或者在運輸前進行疫苗免疫處理,那么防控TSS的效果就會非常明顯。
肉牛TSS運輸應激推薦免疫程序
對于育肥牛、架子牛運輸回來之后如何降低呼吸道疾病和免疫方法,如果有條件,在運輸之前免疫相關疫苗,如巴氏桿菌疫苗、口蹄疫疫苗、支原體疫苗、BVD疫苗、IBR疫苗等;然后運輸到場之后間隔一周或兩周,對滅活疫苗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就可以保證整個育肥期間牛只不會得口蹄疫、爛肺病等。如果飼養周期較長,如安格斯牛、和牛等,飼養周期約28個月,后期只要進行常規口蹄疫免疫就可以了。如果做不到上市之前進行免疫,可以到場之后進行緊急免疫。
Q:犢牛斷奶之前應該接種什么疫苗?到場以后本來就處于非常應激的狀態,注射疫苗會不會應激加應激?
余波:這是牛場普遍存在的問題。首先,應激情況下可不可以進行免疫?大家都認為免疫也是一種應激,應激加應激是不是對牛群有一些危害?我們推薦的免疫程序里,最好是在牛運輸之前進行免疫,很多養殖戶不具備這個條件,那么可以到場后進行緊急免疫處理。牛到場后處于應激狀態,但是,拿支原體疫苗來說,它不是注射免疫,而是活疫苗噴鼻,免疫應答很快,且對牛的應激很小。拿口蹄疫來說,如果你不了解買牛之前的免疫歷史,可能沒打過疫苗,這個牛就屬于口蹄疫感染的高危牛,風險很大,如果不進行緊急免疫,其抗體水平升不上來,后續發生牛感染的癥狀是非常嚴重的。如果提前或者到場之后進行緊急免疫處理,抗體水平可以快速提升。很多農戶反應,打完疫苗,有些潛伏的牛發病了怎么辦?打完疫苗發病牛的癥狀是比較輕微的。
綜上,我們建議,外地購買到場的牛可以進行緊急免疫處理,且疫苗一起打,但前提是疫苗副反應幾率要小,工藝要好,對牛應激少。到場后72小時可以去勢、斷角、打耳標、驅蟲,包括抗生素治療和免疫。
關于犢牛免疫程序,跟奶牛場類似,一般在斷奶之后進行滅活疫苗接種,像口蹄疫、BVD、IBR、巴氏桿菌、梭菌等等。如果想針對犢牛支原體引起的關節炎、肺炎等,要在犢牛出生之后盡快接種,大概一周之內完成,免疫效果不錯。
每一種疫苗的免疫方法、流程不一樣,可以根據不同客戶需求提供適合自己的免疫方案。
Q:疫苗免疫本身就是應激反應,可能有的需要數周才能產生抗體,貴公司推薦上車之前打疫苗,它是怎么保護牛的?是不是在1-3天內就可以產生免疫力?
余波:疫苗打完之后抗體產生需要一定時間,大家了解較多的是打完口蹄疫后要檢測血清當中的中和抗體水平,那是體液免疫。產生抗體最快應該在7天左右,21-28天達到抗體高峰。第一次免疫之后,抗體高峰達到之后會迅速下降,但是,細胞免疫并不這樣,尤其像結節病、支原體病是細胞免疫為主,大概3-4天就可以產生有效的干擾素應答。
上車運輸之前,如果進行細胞免疫應答是有一定反應的。同時,像一些滅活疫苗也會產生一部分細胞免疫,但它以體液免疫為主。運輸應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在運輸之前3-5天打完,運輸回來這幾天有一定保護時間間隔,很多牛并不是到場之后馬上發病,到場之后馬上發病的牛往往是買賣之前已經經過了幾次倒手,如果能很好的避免這個風險,從農戶家直接購買的牛到場后,TSS包括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大概在15天左右,如果能空出來7天左右時間,身體有一定的免疫應答時間,是可以產生免疫力的。通過目前這幾款產品在市場上臨床實驗的效果來看,緊急免疫或是上車之前免疫,對牛后來的免疫應答是有充分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