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價跌破成本價、養豬行業面臨虧損之際,養殖主體逐漸回歸理性,通過淘汰低產母豬等方式以質換量,以求平穩渡過低谷期。
誤判豬價加速下跌
2021年上半年,我國豬價步入下行區間。農業農村部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6月28日數據顯示,2021年1月-6月,白條豬肉批發交易價格由46.71元/公斤一路降至24.62元/公斤。同時,2021年第24周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環比下跌8.9%至18.83元/公斤,同比下跌58.1%。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當前豬價已跌破成本價,而“既不缺豬又不缺肉”是2021年上半年豬價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2月起,生豬產能開始持續恢復,至2021年4月、5月,我國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同比增幅在40%以上。2021年上半年,我國出欄活豬體重還較上年同期增長約3%,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加之進口豬肉和2020年受疫情防控影響積壓的凍品出庫,市場上豬肉供給充足。
對于當前市場上豬量多且重的原因,朱增勇認為,部分原因在于今年春節前,豬肉價格一度漲到36元/公斤,給很多養殖主體造成市場豬肉仍然供給偏緊的假象。加之2020年12月-2021年2月期間,北方一些地區動物疫情的消息也誤導了部分企業和中小養殖戶。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主任石守定表示,受部分夸大報道影響,當時行業從業者多存在誤判,極度看好后市豬價,3月、4月二次育肥、壓欄養大豬者居多,導致目前集中出欄,加速了下行周期時的豬價下跌。
朱增勇指出,事實上,疫情只是局部變化,并沒有影響全國。當時價格反彈的主因之一是凍品流通因疫情背景受阻,消費者對冷鮮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反彈幅度超過本來市場供需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季節性漲幅。但很多養殖主體沒有看到豬價反彈的本質,誤判2021年豬肉價格雖然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較小,但全年還是會保持在高位,直至5月才意識到實際供需情況,調整產能。可見,養殖主體還是要更多相信官方公布的數據,而不是小道消息。
另外,從消費端來看,消費者購買豬肉并未因價格下降而明顯變化。2019年-2020年,豬肉價格不斷走高,對豬肉消費產生抑制作用。2021年,豬肉價格不斷下滑,6月跌至到13元/斤以下。在此情況下,2021年國內豬肉消費水平雖然較2020年有所提升,但較2017年、2018年仍降低兩三成。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更關注飲食結構健康,因禽肉、牛肉等其他肉類替代效果明顯、供給不斷增加,消費者對豬肉的主動性選擇需求下降。
加速淘汰低產母豬成關鍵
為降低豬價“跌跌不休”對行業的不良影響,6月18日,中國畜牧業協會發出“各生豬養殖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好節本增效措施”的倡議書,呼吁養豬從業者理性安排生產。中國畜牧業協會調查發現,因為生豬市場行情下行,有的養殖主體放松飼養管理,飼喂標準下降,壓欄階段少喂飼料。倡議書指出,上述行為往往會引發豬只的應激反應,使疫病趁虛而入,建議各生豬養殖企業炎熱天氣下更要注重飼養管理,繼續把疫情防控擺在突出位置,防止生豬應激引發疫情。
倡議還提及,“2021年5月生豬養殖的虧損面為9.7%,一些優秀的養殖場能把成本控制在6元/斤以內,說明行情不好的時候也有賺錢的。”建議各生豬養殖企業加快淘汰低產母豬,特別是淘汰留作種用的三元肥豬,提高母豬繁殖效率,提高飼料轉化率,增強競爭力。
關于淘汰低產母豬和留種用三元肥豬的意義,石守定介紹,在前期豬價高但母豬不足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采取的臨時性措施是,用一些三元母豬或者三元母豬和純種母豬回交的二元母豬進行替代,這類母豬生產效率比正常的二元母豬生產效率明顯低,增加了生產成本。而在豬價下行趨勢下,必須盡快把種豬質量提高,才能把成本降下來。除淘汰低產母豬外,規模企業新廠投產時,也要用生產效率高的母豬,并由當前行情決定投放數量,盡量不盲目擴張,根據自身承受能力來決定。
規模豬企中,如正邦科技、新希望等企業已率先通過淘汰母豬實現以質換量。2021年6月,新希望回復投資者提問稱,三元能繁母豬在一季度里就已經開始淘汰,二季度整體淘汰數量會比一季度少很多。
2021年5月,正邦科技對投資者披露,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早于市場反應,率先淘汰45萬頭低效母豬,雖然對凈利潤造成一定影響,但能夠確保公司輕裝上陣,達到提高種群質量、降低仔豬成本的目的。“從目前豬價來看,去年第四季度領先于行業做出的淘汰舉措是十分明智的。如若按照現在的豬價做出淘汰,對公司的影響會更為巨大。”目前,正邦科技低效母豬淘汰工作已進入尾聲,2021年二季度僅剩5萬頭尾數需要淘汰,淘汰完成后,整個種群都是高效母豬。
養殖主體態度更謹慎
回顧本輪養殖主體的誤判,石守定表示,2020年11月,中國畜牧業協會就公開預警2021年上半年豬價可能會從34元/公斤下跌到20元/公斤,2021年下半年養豬行業可能會虧損。當前由于出欄集中和體重增長,虧損提前到來。
2021年1月7日豬價達到高峰36元/公斤左右時,協會也曾通過多種渠道提及,豬肉供應短期較緊張,但后期供應將逐步增長,豬價仍處于下行周期。“所以關注預警的養殖場戶提前采取行動,還是可以避免嚴重損失的。”
在石守定看來,養豬過程中,養殖場戶應該學會有自己的判斷,相比小道消息,要更多看國家官方數據,或中國畜牧業協會等行業內權威組織機構的數據,不聽信謠言,正常有序安排生產,不賭后市。“不過經歷上半年豬價下滑,經營過程中,大家‘賭’的心態明顯減少,現在很多企業都是謹慎安排生產,逐步替換效率低的母豬,更重視育種工作,提高養殖效率,盡量降低成本,穩定生產。”
本輪豬價下行是否會進一步加速行業集中?溫氏股份曾對外表示,根據以往豬周期特點,理論上能夠成功穿越豬周期的,基本上都是長期專注和深耕養豬行業的從業者。在產能去化壓力下,高豬價期的新加入者,因為成本、技術、管理等在周期下行期首先感受到壓力,也可能因此在低谷期退出。而在朱增勇看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對全球來說都是一個必然趨勢,每次豬價波動都會有一批決策失誤的散戶、小戶、企業被市場淘汰。無論體量如何,養殖主體要順應產業和市場化的需求轉變,使自己具備預判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豬價可能繼續震蕩
至于跌破成本價的豬價何時止跌回升,朱增勇表示,目前豬價已處在低點,應該不會再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近兩天已出現止跌反彈。從市場供給來講,前期壓欄的大豬逐漸被市場消化,如果6月底出現反彈,也是符合發展規律的,但反彈不會一蹴而就,后續可能還會迎來震蕩走勢。2021年下半年,豬價形勢會好于二季度,但更多應該是季節性漲跌。比如國慶前季節性回升,過后回落,12月和元旦再季節性變動等,不太會有超預期的長期上漲。下半年養殖應該能回歸到市場合理范圍內,即盈利水平在整個成本水平的10%左右。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也在6月22日發文稱,后期生豬供應壓力可能緩解,但仍需理性安排生產、有序出欄。“理論上2021年7月之后生豬供應量環比持續下降,同比增幅逐步收窄,供應過剩壓力將逐步緩解,生豬價格有弱反彈可能。”
對此,石守定告訴新京報記者,近期部分地區豬價微漲,可能是階段性反彈的預兆,這種反彈是對前期下跌的修正,但反彈高度目前不好確定。“養殖戶還是要根據當前數據調整養殖節奏,不要過于樂觀或悲觀地盲目預判。”豬價低谷期,協會還會繼續加強監測預警,提示風險,為養殖主體提供科學指導,同時加強養殖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助力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