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豬市場運行情況
(一)年初以來生豬價格小幅上漲,而后開始逐月走低。年初在節日效應、豬肉季節性消費旺季拉動下,生豬市場價格出現反彈行情,價格短暫沖高,在1月13日全省平均價格達到今年最高點17.89元(每500克,單位下同),而后價格逐月走低。目前已跌入9元區間,重新恢復到2019年7月水平,今日全省平均價格(20日)為9.01元,較年初高點下降49.63%,同比下降33.06%。

(三)生豬飼養、防疫成本增加,收購價格下降,養殖收益明顯收窄。2020年仔豬價格持續高位,目前出欄的標豬和大體重豬,在前期補欄仔豬時價格都在千元以上,加之飼料原料中玉米平均價格1.4-1.5元,較去年同期上漲50%,飼養成本明顯增加。非洲豬瘟疫情后,養殖場(戶)加大防疫消毒投入,下調圈舍養殖密度,平均每頭豬增加成本100元。

2021年5月中旬生豬出欄成本收益情況表

(一)生豬集中出欄,供應階段性增加,拉低生豬價格。大型豬企年底集中出欄,沖量完成年度出欄計劃。同時年初生豬價格出現一波上漲行情,中小養殖戶預期看漲,壓價惜售,生豬上市整體延遲。此外2-3月份是動物疫病高發期,國內出現散發動物疫情,養殖戶開始恐慌性拋售,積壓大豬和接近出欄重量的生豬大量出欄,導致進入市場的生豬數量增加。
(二)增加肉類市場安全供應,穩定市場預期,平抑豬肉價格。年初中央儲備凍豬肉多次定期投放,有效增加豬肉供給,有力穩定市場價格。進口方面,海關著力擴大進口,助力豬肉保供穩價。據海關數據統計,一季度我國豬肉進口總量達到147萬噸,同比增長18.9%。
(三)旺季過后,市場供應大于需求,導致生豬價格持續走低。春節效應短暫提振后,豬肉進入傳統消費淡季,終端消費不振。此外豬肉價格持續高位,限制消費的同時,也改變了消費者飲食習慣,替代品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豬肉消費需求。當前豬肉價格13.54元,較今年最高點26.36元(1月16日)下降48.63%,同比下降35.98%。
三、下一步走勢預測
生豬供給增加而消費提振有限,短期內市場拋售仍將繼續,生豬價格將繼續震蕩下行。但因豬價持續下跌,跌幅明顯,已探底養殖成本,養殖戶惜售挺價心理強烈,生豬價格不會持續回落。按常年走勢,端午節前后,生豬價格將迎來小幅上漲。綜合考慮節假日、極端天氣、散發動物疫情等因素,生豬價格會有季節性、階段性反彈行情,而產能的不斷釋放,生豬價格下行的大趨勢難以改變。大連商品交易所2021年9月、2021年11月、2022年1月、2022年3月生豬期貨合約, 5月20日收盤價分別為23565元/噸、22090元/噸、21120元/噸、21100元/噸,與上一個交易日相比均有所下跌。從4個生豬期貨交易合約看,期貨價格體現了對未來生豬供應逐步恢復,趨向寬松的市場預期。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豬養殖多是100-200頭以下家庭養殖為主,當前受到資金、技術水平、豬瘟疫情等因素制約,大部分中小養殖戶已經退出養殖行業,單靠規模化養殖生產產能,難以滿足整個市場需要。由于生豬價格下跌,養殖戶積極性受挫,已有減少補欄,加快淘汰母豬縮小養殖規模的意向。長期發展將波及整個生產環節,影響產能恢復,給穩定市場供給和豬肉價格帶來不確定因素。
(二)活豬禁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減少活豬調運量,進而減少活豬流通所帶來的疫情風險;另一方面我省作為生豬主產區和外調大省,5月份實施五大區域生豬調運政策后,我省活豬南下難度增加,成本和風險有所加大,而且區域內生豬將供大于求,即便內部產銷銜接順暢也將難以消化自身產能。
(三)散養戶參保及理賠過程中,由于保險程序較為繁瑣、賠付時效較長,影響養殖戶參保積極性,參保率不高,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病,養殖戶抗風險能力弱,極易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五、相關對策建議
(一)適當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保持生豬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保供穩價工作重在生豬供給,要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調控為輔,采取有效措施調動養殖場(戶)補欄積極性,必要時采取一定特殊支持措施,切實解決不敢養、不想養等問題。發揮生豬市場調節作用,充分利用生豬市場周期變化調整養殖結構,保持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二)合理控制規模化養殖企業和散戶養殖比例,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養豬業在堅持和適度發展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同時,要加大力度扶持散養戶發展,重視散養戶養豬的作用,并給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從而使企業養殖和農戶養殖形成互補。同時借助規模化養殖企業的人才、資本、政策優勢,加快發展“公司+農戶”定向養殖模式,降低養殖整體風險,增加利潤空間,實現共贏,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通過養殖屠宰協調發展效應,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我省屬于生豬主產區和調出大省,在農業部門制定逐步限制活豬調運,推進分區防控政策下,要適應從“運豬”到“運肉”的發展趨勢,積極布局在我省養殖產能密集區域配套建設屠宰廠,構建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產業體系,以滿足從“運豬”向“運肉”的轉變,保障生鮮農產品消費安全。
(四)積極倡導生態養殖,促進養殖業綠色循環發展。積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養殖模式,推廣先進成功養殖經驗,有效解決養殖場糞污處理問題,實現污染物的循環回收利用,減少養殖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技術指導,對新建及積極改造糞污處理設施的養殖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
(五)充分利用金融管理工具,助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積極開展政策性生豬養殖保險宣傳,強化養殖戶的風險防控和保險意識,切實調動養殖戶的投保積極性。同時在制定政策時,要簡化參保、鑒定、理賠程序,縮短理賠時間,充分發揮生豬保險惠民作用。通過生豬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引導養殖企業合理制定生產經營計劃,控制養殖規模,規避價格風險,有效推動生豬產業實現“穩價”、“保供”、壓減“豬周期”波幅,促進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