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監會4月24日消息,中國證監會正式批準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開展生豬期貨交易。下一步,證監會將督促大連商品交易所扎實做好生豬期貨上市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生豬期貨平穩推出和穩健運行。
對于本次證監會批準生豬期貨在大商所上市,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很多市場人士都表示出十足的期待,也紛紛表示真的等生豬期貨等了太久。那么,當前我國生豬市場到底是何情況?生豬期貨在當前獲批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后期大商所又將如何進一步推動生豬期貨穩妥上市、維護市場穩定?且聽小編細細說來。

在多位市場分析人士的口中,都曾表達過我國生豬期貨的上市過程太曲折的感嘆。
據記者了解,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到采取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養豬產業,選擇適當時機盡快推出生豬期貨交易。
我國對于生豬期貨的研究歷程有著較長的歷史,最早可回溯到2001年。“大連商品交易所也早在2006年就以生豬活體為交易標的設計了合約方案,但是由于當時的生豬產業多以中小散養戶為主,標準化和規模化程度不足,使得期貨交割難度較大,推動生豬期貨上市也就一直存在難度。”大有期貨農產業研究員研究所副所長李文婷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近兩年來,市場對生豬期貨上市的討論再度增加,生豬期貨上市也頻頻傳來新進展。2018年2月,生豬期貨獲得中國證監會正式立項批復,大商所計劃以外三元的生豬(活體)為標的上市生豬期貨,為生豬養殖企業“保價護航”。在去年年底舉辦的第15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爭取實現生豬期貨早日上市”,大連商品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表示“大商所將加快推進生豬期貨的上市”。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經過20年的醞釀,當前我國生豬市場的上市時機已經成熟。
據了解,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生豬生產國及豬肉消費國,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19年,我國生豬出欄逾5.4億頭,豬肉產量逾4200萬噸,由于近期價格上漲,市場規模已由正常年份的近萬億元上升為近2萬億元。
據悉,華中、華東和西南地區為我國傳統生豬主產區,其中四川、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六省的生豬出欄量超過全國出欄量的40%。豬肉消費是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的最主要方面,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人口稠密地區是我國豬肉消費的主要集中區,這些地區與傳統生豬主產區相鄰,現階段,產銷區對接已成常態,貿易流通較為順暢。
此外,當前,我國生豬品種標準化程度日益提高,貿易活躍,開展生豬期貨的條件日益成熟。近幾年,我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大型規模化養殖企業的生豬品種幾乎全部為瘦肉型豬,統一仔豬供應、統一飼料、統一獸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出欄的“五統一”決定了出欄生豬標準化程度較高,出肉率、瘦肉率等屠宰技術指標較統一。我國生豬貿易模式成熟,流通方式以活體為主,現貨市場貿易順暢,生豬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不存在壟斷。這都為上市生豬期貨奠定了基礎。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生豬產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得以大幅提升,尤其是受到近些年環保嚴要求和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大量散養戶加速退出,規模化企業的生豬出欄量市占率已提升至53%,商品豬的飼養標準也統一為外三元,市場標準逐步規范,這些都為生豬期貨的上市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李文婷表示。
華泰期貨畜產品分析師李巍表示,從未來5—10年的行業發展趨勢上看,年出欄100萬頭以上的集團規模豬場的市占率有望達到1/3甚至更高。因此,生豬期貨的實物交割也變得切實可行。
據悉,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2003年以來,我國生豬出欄價格共經歷了五次大幅度波動,形成了五個“豬周期”。特別是2018年8月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我國生豬現貨市場情況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生豬價格由15元/公斤跌至2019年3月的10元/公斤,而后大幅反彈,至2019年三季度達到近40元/公斤的歷史高位。生豬現貨價格的劇烈波動給產業企業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難以穩定,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在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下,豬肉價格波動呈現出周期拉長、波動加大的超級豬周期特征,生豬價格波動風險、疫病威脅和飼料成本波動風險‘三險’疊加,市場對于上市生豬期貨這一風險規避工具的需求日益加深。”李文婷說。
針對當前生豬期貨的推進進程,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二十年來,大商所持續研究和推動生豬期貨上市,在對產業進行廣泛、深入調研基礎上,對相關重點、難點和風險點問題形成了針對性的創新解決方案。目前已完成生豬期貨合約和規則方案的整體設計,交割倉庫征集正有序推進,相關業務、技術系統也已準備就緒。
大商所還表示,當前,受“新冠”和“非瘟”疫情影響,生豬現貨市場情況較為復雜,大商所將本著服務產業的根本宗旨,勇于擔當,抓緊推進生豬期貨上市前各項準備工作,強化市場培育。生豬期貨順利推出后,將加強一線監管,嚴控風險,維護市場穩定運行,為相關產業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公開、公平和有效的價格發現和避險平臺,服務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市場期待生豬期貨解決“豬周期”難題
對于此次生豬期貨上市獲批,市場人士普遍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對于生豬產業長遠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產業企業通過參與期貨交易,將推動生豬期貨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功能,為市場提供公開、透明和連續的價格參考,這有利于養殖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控制養殖規模,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生豬產業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與“三農”關系密切,生豬期貨上市也有助于在生豬產業推廣“保險+期貨”等業務創新,并為相關業務提供價格基準,增強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自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以來,我國生豬產業遭受重創。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生豬出欄54419萬頭,同比減少21.59;豬肉產量4255萬噸,同比減少21.26%。無論是生豬出欄數量還是豬肉產量,都創近十年新低。
從豬肉價格的波動來看,華泰期貨畜產品分析師李巍表示,此次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生豬產能銳減,豬價持續上漲,去年10月底,豬價高達40元/公斤,隨后價格逐步回落,即使現在全國生豬均價仍在33元/公斤以上,同比漲幅超過100%。
“長期以來,生豬養殖始終沒能擺脫‘豬周期’循環的怪圈,周期內價格波動劇烈,周期漲幅100%以上,跌幅50%以上。若生豬期貨能夠上市,行業內有了公開透明且連續的市場報價平臺,便于養殖戶合理制定賣豬策略。更有利于大型養豬企業進行遠期利潤的鎖定,實現‘先賣后養’,規避遠期價格下跌的不利影響,穩健經營。”李巍說,同時,生豬期貨上市與既有期貨品種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構成完整的生豬產業鏈,便于進行上下游品種套利。”
銀河期貨蛋白粕研究員陳界正表示,在眾多農產品中,豬價波動幅度整體較大,對于產業鏈上下游而言均有較強的價格風險管控訴求,上市期貨品種有利于產業管控風險,更好的維持企業經營。
“結合當下,豬價整體較高,無論是高利潤驅動還是產業補欄積極性均使得市場對未來產能修復抱有較大期待,而當前豬價較高也更能迎合產業的套保需求,我們認為此時上市生豬期貨將更有助于產業管控風險,制定生產計劃。不過,在當前疫情尚未徹底解決的背景下,生豬期貨的交割問題如何解決仍然是值得市場重點關注的。”陳界正說。
有分析人士還指出,受非洲豬瘟和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現階段生豬現貨市場情況復雜、價格波動劇烈,生豬期貨上市初期,期貨價格受現貨影響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期貨風險管理功能將隨著市場的穩定運行逐步發揮。投資者對于生豬期貨的運行情況要有合理預期,應當正確認識和理解期貨反映的遠期價格與現貨價格、當前市場情況和政策因素等之間的關系。
“我們期待通過產業的積極參與以及合約規則的不斷完善,未來的生豬期貨能夠發展的越來越成熟,更好的發揮期貨價格發現功能,成為市場定價的標準指數,甚至能夠實現全行業圍繞期貨合約普及基差交易,而這也將更有利于產業管控和防范風險。”陳界正說。